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科學知識結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cience Knowledge Structure
作者: 黃世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沙瓦特(C. Showalter, 1974)提出一科學知識結構之模式指出,科學是人類努力所得的經驗累積,人類企圖將自然界所有的現象,藉觀察、研究,而發現其規律性及因果關係或相互的關係,歸納成有系統的事物,以便了解、預測或控制自然現象。在形成有規律、有系統的科學知識領域中,科學概念的形成與命名實為重要的基礎。
  沙瓦特的科學知識結構模型,以知覺感受為基礎,往上依次是實物、概念、事實、定律、創設概念、原理及理論。其各項說明為:(1)知覺感受與實物概念:知覺感受是組成知識體系中最低層次的要素。感覺是經由人類感官所獲取的訊息,人類可以建立一個系統對所感覺的東西作成分類,此種最基本的分類就是所謂的實物概念。每一實物概念是由許多感覺通則化的結果,亦即在許多感覺中區別出是否具備共同要素及相同特徵,一個實物概念即為一個可獨立運作的單位。實物概念是具有實物特性,它之所以成為通則化的概念是直接經由感官鑑定實物而獲得的。(2)事實:事實可由幾個實物概念建立一種關係而存在,可能作為預測,或可能關連某些特定的感覺,或描述過去的經驗。個體可由經驗中去獲取事實的存在,由於學習方式的差異,個體所獲致的事實和真正情況會有差異,也會因內容和複雜度而有不同。(3)定律:在沙瓦特的科學模式中,定律通則化的位階高於事實的知識,一個定律是一段說明,也代表一件事實。定律的建立通常是由實驗得到的,並帶有假定,在某些理想的條件下方能成立,由定律所預測的情況常受到無法控制的變因之影響,與實際觀察所得會有誤差。(4)創設概念:通則化的程度若超越定律則形成創設概念,一個創設概念通常是一種假想中的東西,在先前許多相關的現象及與此現象有關的定律間,創設概念的存在可分析出二者間的共同點,將本來不相連的概念連貫在一起。(5)原理:一個原理至少是由兩個以上的概念所組成,其中必須含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創設概念。(6)理論:超越原理的高階通則化,理論是一個系統化的陳述,用以關連多個次級陳述。幾個創設概念的關係陳述,應在這些陳述間取得一致性,使其能用於解釋及預測自然現象。
  有關概念的研究,通常被界定於知覺感受到創設概念之間,包括知覺感受、實物概念、事實、定律、創設概念,依通則化的位階愈高,組織愈複雜也愈抽象。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科學知識結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