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沙箱治療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andplay Therapy
作者: 葉貞屏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沙箱治療是由羅文菲爾特(M. Lowenfeld)創始的。她使用小型玩具和沙,作為與兒童溝通的媒介,經過多年的實驗,發現能讓兒童直接展現內心世界,故名為「世界技法」,獲得許多心理學家重視,並且被學者歸類為「結構式遊戲治療」(Structured Play Therapy)。二次大戰後,卡爾夫(D.M. Kalff)跟隨羅文菲爾特學習之後,融入容格(C.G. Jung)的人格理論,發展成為沙箱治療。
  沙箱治療的人性觀及治療功效簡述如下:當個體的人格分離瓦解時,就需要心理治療,這種情形往往是因過度發展某一方面的人格,而忽視其他的層面,結果造成了心靈能量不能順暢流通。使心靈能量重新暢通的方法,是治療者提供給兒童一個自由而安全的空間,這個空間具有二方面涵意,包括外在情況和內在情況。外在情況是指提供沙箱治療的材料,來讓兒童自由選取他喜愛的玩具,例如各種類的人物、動物、植物、石頭等,以表達兒童內心的多層面。玩具的內容包含正面的及負面的意義,因為人格在負向層面能表達之下,正向層面才能充分表現。
  另一種外在情況,即是兒童能自由選取由玩具所代表的象徵,使其傳達成與自我有關的訊息。象徵將引起個體無窮的想像,為不使想像氾濫,可依賴沙箱這個空間的限制,不過這種限制同時提供了保護的空間,以免心理能量過於分散,或者產生破壞性的能量,所以沙箱的限制,具有保護心靈能量的作用。就內在情況而言,指治療者應無條件接納兒童,例如對於沙箱作品不做任何主觀的評價,以及建立如母子一體般的信賴關係,將能激發兒童的自癒能力,達到治療的目標(Kalff, 1982)。
  依學者的歸納,沙箱治療的學說要點有三項:
  (1)重視治療者與兒童的良好關係;(2)充分激發個體的自癒能力;(3)運用容格的象徵意義,使兒童透過沙箱作品表達自己內心的思想與情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沙箱治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