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群體發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roup Development
作者: 黃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群體組成後,會不斷發展,群體發展是依照一定的發展階段,還是各不相同,有關群體發展的研究相當多,學者蕭氏(M.E. Shaw)在一九八一年所出版的〔團體動力學〕(Group Dynamics)一書中,回顧許多學者提出的群體發展階段模式後指出,群體發展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會隨群體種類、功能、目標及其他各種因素之不同而變化。不同的觀察者,因為強調的角度不同,對基本上類似的過程,卻給予不同的階段名稱,這是很自然的。雖然有這些不同,但蕭氏指出,群體基本上仍經歷相同的一些發展階段:大部分的群體發展,在開始都需要一些時間作定向工作,去決定這個群體是什麼,然後會經歷一段時間的群體成員間個人及權力爭奪的衝突,如果能有效解決這些衝突,群體會到達生產狀態,在其中,每個成員都齊心努力於完成群體目標。蕭氏也提到,並不是每一群體都經歷所有這些發展過程,也許有些階段會減弱,有些群體還未到最後階段就瓦解,某一階段可能在同一群體重覆出現,但仍不能否認這個事實,那就是大部分群體仍依上述階段在發展。
  佛西斯(D.R. Forsyth)在其一九九○年出版之〔團體動力學〕(Group Dynamics)一書中亦提出類似蕭氏的看法,他指出團體動力學者為描述群體發展,曾提出超過一百種以上的發展階段模式,然而大部分仍不脫由塔克曼(B.W. Tuckman)在一九七七年所歸納的五階段模式,即形成階段(forming)、風暴階段(storming)、規範階段(norming)、表現階段(performing)及解散階段(adjourning)。在形成階段,群體成員從試探性接觸中,彼此熟悉,逐漸發展人際互動,並試圖去確定群體是什麼。風暴階段則是當成員之間開始覺得彼此不適合或互相敵對時,群體開始經歷衝突,在此階段成員總是表現對群體不滿,彼此批評,情緒化反應,形成小團體,這些雖是負向的,然而卻是群體發展中很自然的現象。群體如能尋求解決之道來改善群體環境,建立角色、規範與關係,則群體進入規範階段,在其中,成員開始對群體及彼此喜歡、滿意,產生凝聚力與群體情感,群體獲得更大的統一。表現階段則是成員團結一致,努力於目標達成,表現高生產力。當群體工作完成,結束角色,減少互相依賴,群體會走向解散階段。群體走向解散階段,可能是按照計畫,也可能是自然發生。佛西斯亦指出塔克曼的模式是一種「連續階段理論」(successive-stage theory),它描述的是一般群體發展的階段次序。另外尚有「循環模式」(cyclical model)理論提出,即認為某些特定「主題」(issues)會支配群體各種發展階段的互動,而這些主題會在群體生命週期中,重復循環發生,使得群體發展階段可能會重復循環出現,如貝爾斯(R.F. Bales)所提出的「平衡模式」(equilibrium model),係指一個成熟的群體為維持工作成果與人際互動的平衡,會來回移動於塔克曼所謂的規範階段與表現階段。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群體發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