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葛麗絲,卡洛達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risi, Carlotta (1819-1899)
作者: 張麗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義大利女舞者。生於威西那達(Visinada),卒於瑞士聖桑(St. Sean)。在米蘭從朱列特(Juillet)習舞。1829年成為米蘭斯卡拉劇院(Milan, The Teatro alla Scala)的群舞舞者,當時尚未完全決定從事舞蹈或歌唱事業。在巡迴義大利期間,於1833年巧遇裴洛堤(Perrot, 1810-1882)於拿波里(Naples),逐成為其弟子及情婦,與裴氏雖從未正式成婚,但時常以裴洛堤夫人自稱。1936年及1937年在巴黎表演芭蕾,並未受注意,直至1840年在裴氏編作之歌劇《金格洛》(Zingaro)中,飾演的性格舞蹈角色(Character Dance)時,才嶄露頭角。1841年如願以償獲得歌劇院之合約,同年夏季在多尼才悌(Donizetti, 1797-1848)之歌劇《La Favorite》中的幕間芭蕾演出,由呂西恩.裴堤帕(L. Petipa, 1815-1898)為她編舞;並在葛瑞理-裴洛堤(Goralli-Perrot)之《吉賽兒》(Grsille)中飾演女主角。其後數年中,分別在亞伯特(Albert)之《甘德的漂亮女郎》(La jolie fille de Gand, 1842)、克拉理(Coralli)之《精靈》(La Péri, 1843),裴洛提之《愛思默瑪達》(La Esmeralda, 1844),《四人舞》(Pas de quatre, 1845)與《仙女的教女》(La Filleule de fées, 1849),以及馬吉里耶(Mazilier)之《Le Diable à quatre》(1845)、《巴吉妲》(Paquita, 1846)與《格瑞塞利滋》(Grisélidis, 1848)等作品中擔綱首席芭蕾伶娜之角色。1836年在倫敦首次登台,其後至1851年間經常返回倫敦演出,同時亦經常在維也納、米蘭、慕尼黑及聖彼得堡等地表演。1853年退休,與其女定居於瑞士。她熱愛浪漫主義,是作家高提耶(Gautier)心目中最推崇的芭蕾伶娜;1841年遇見高氏,高氏為其撰寫《吉賽兒》劇本,並彼此成為終生精神及愛情之伴侶。據悉葛麗絲本人較喜歡裴堤帕。稱其為「一位天賦靈活、輕柔,與具有新鮮的力量的編舞家」,由於裴堤帕的栽培促使她成為一位輕巧、有力、柔情具有獨創性的芭蕾伶娜,因此才可以成為與愛斯勒(Elssler)和塔伊歐尼(Taglioni)齊名的舞者。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葛麗絲,卡洛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