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蒙古字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周愚文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蒙古字學是元代政府為推行蒙古新字所創立的蒙古文地方學校。蒙古原來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時,一切制度的創制皆須用文字,忽必烈感到蒙古沒有自己的文字實是一種缺陷,於是命國師八思巴創製一種「能譯寫一切文字」的蒙古新字。當時蒙古征服了很多地區與民族,因此實際上是想用一種通用字來拼寫蒙、漢、藏等各民族的語言。現代的蒙古文是由維吾爾體的蒙古文演變而來的,不是當時八思巴創造的那套四十一個字母的拼音字,又稱「八思巴字」。忽必烈很喜歡八思巴字,就在至元六年(1269)正式頒布,稱為蒙古新字,次年改稱蒙古國字;並規定凡有璽書頒降時,蒙古新字與各地區原來通用的文字並用。至元十八年(1281)及至元二十一年再頒詔命,規定省部臺院以及各地大小衙門所進表章和其他文書,必須使用蒙古國字。
  在頒行蒙古新字的同一年(至元六年),即由中書省定下學制,在各路府州縣設立蒙古字學,用來教導並推廣蒙古新字。過了兩年,又在中央設立蒙古國子學,教材皆以蒙古新字譯寫的[通鑑節要]為主。
  蒙古字學的學生來自於諸路、府官子弟,而民間子弟有願入學者,可免除本身雜役,以鼓勵民間學習蒙古新字。又規定在路府州蒙古字學的教授,其品級比儒學教授稍高,以示重視。成宗元貞元年(1295)命有司割地(類似學田的作法),供給諸路生員餼廩。蒙古字學的生員學成後,可與中央級的蒙古國子學生員一起參加翰林考試,以充任學官或譯史(譯吏)。
  由於蒙古新字本身仍有缺陷,難學難用,所以沒有普遍在民間流行開來;元朝滅亡後,新字漸不通用,蒙古字學也不復存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蒙古字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