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裘蓋特舞 - 教育百科
裘 | |
蓋 | |
特 | |
舞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Joget; Joged |
作者: | 張麗珠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為最典型的馬來西亞(Malasia)之舞蹈,其伴奏樂的旋律經常在爪哇(Java)和蘇門答臘(Sumatra)被使用著,故傳說《裘蓋特舞》(Joget or Joged)源自爪哇。早期該舞多半是在為酋長及富人作表演。後發展到在小表演廳(Asthana)演出,在某些慶典中亦有部分可被當做儀式舞蹈表演。《裘蓋特舞》每次表演皆涵蓋五、六支舞蹈,每支舞蹈表演時間約二、三十分鐘。是由兩名約十八歲及兩名約十二歲的女孩們組成的四人舞。舞蹈開始與觀眾入場前,舞者以坐姿,手持深紅色鍍金紙扇半遮面部,舞者以行「代式禮」(Sembah)開始,然後徐徐優雅地做手和軀體擺動,及至站立以後,且不時舞弄身上圍巾,並做各種緩慢優美的動作,包括了手和身體頭部等部位的動作,唯雙腳極少變化動作。內容多為象徵性表現勞動的動作;如播種、插秧、照顧禾苗、收割、運穀、揚穀與收藏。在表演過程中,另有檢場人員時時將道具如扇子、鏡子、花朵、小杯等物遞予舞者。不用道具時,舞者則表演印度舞中的各種手姿。最後一支舞為戰鬥舞,速度較快,以棒代劍舞動,其中較年長者在表演戰鬥舞時似有為舞蹈精靈所附身而弄假成真之勢,此時檢場者後旁引其出場做結束。舞者服飾極為華麗,頭上佩戴金花。年幼者均著金色服裝,繫大型腰帶上綴環扣,戴鑽石耳環,赤著腳跳舞。年長舞者則皆著白色絲質緊身胸衣,結金紅色圍巾在背後中央打結。伴奏樂隊中有主要樂師二人,分別持打擊樂器及持覆碗(Gambaug),其餘男童敲鑼鼓與三角鐵等,音樂活潑有力。 |
|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裘蓋特舞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