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襻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 部首外筆畫 19
  • 總筆畫 25
  • 漢語拼音 pà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àn
解釋:
[名]
1.衣服上用布做成的鈕扣圈套。也稱為「紐襻兒」、「扣襻」。
2.與鈕襻形狀、作用相似的東西。如用人力拉車,套在肩上的布帶或皮帶。也稱為「襻帶」、「襻兒」。
[動]
縫、縫綴。如:「這被套裂了,麻煩襻上幾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asuki
作者: 張麗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日本衣裳的名稱。(Tasuki)是日本和服上由雙肩上之帶子交叉打結於背後斜掛,舞動時可將和服寬袖緊裹以易跳舞。從一般人到歌舞伎演員,無論男女穿著和服時為使行動方便,在工作時身上皆掛著〈襻〉(Tasuki)此類肩帶,為自古以來傳襲之習慣。歌舞伎演員以本身的創意工夫,在舞台上使用特異的襻,特別事項荒事〔Aragoto〕《仁王襻》〔Niou Dasuki〕一般。每位演員都依據自身風格而定做些與其他人不同款式的襻。使用此肩帶跳舞時亦在表示對神明的一種崇敬與禮節。
參照:
演劇博物館編《演劇百科大事典.第三卷》1960、松村明編《大辭典》1989年。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hà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盤扣。以小布條捲成的鈕扣,即漢裝上所用的扣子。
  2. [[名] ] 拖鞋、木屐上供腳指夾住的部分。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衣服上用布做成之鈕扣圈套。《廣韻.去聲.諫韻》:「襻,衣襻。」《集韻.去聲.諫韻》:「襻,衣系曰襻。」《字彙.衣部》:「襻,衣下系。」唐.韓愈〈崔十六少府攝伊陽以詩及書見投因酬三十韻〉:「男寒澀詩書,妻瘦剩腰襻」《土風錄.卷三.紐襻》:「衣紐之牝者曰紐襻。」亦稱為「鈕襻」、「扣襻」。

2. 與鈕襻形狀、作用相似之物。如用人力拉車,套在肩上之布帶或皮帶。元.關漢卿《趙盼兒風月救風塵》第三折:「好人家將那篦梳兒慢慢地鋪髩;那裏像喒解了那襻胸帶,下頦上勒一道深痕?」亦稱為「襻帶」、「襻兒」。

3. 縫、縫綴。如:「這被套裂了,麻煩襻上幾針。」

4. 「襻輿」:舊時槓上有襻帶之便轎。《南史.卷五二.梁宗室列傳下.鄱陽忠烈王恢》:「會理懦而無謀,所乘襻輿施版屋,冠以牛皮。」

注音: ㄆㄢ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襻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