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生計課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areer Curriculum
作者: 楊思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本世紀七○年代以後,為了改進職業技術教育的問題,美國開始提倡一種新的職業教育,即是「生計教育」(Career Education)。生計教育是由當時的聯邦教育總署署長馬蘭(S.P. Marland)於一九七一年所發起的,把生計教育的概念歸納成三件事:第一,生計教育將成為所有學生的,而不只是職業學校學生課程的一部分;第二,生計教育應當貫穿於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甚至於大專院校的所有年級中;第三,凡中學畢業的學生,包括即使是中途退學者,都將掌握維持生計的各種技能。因此生計教育專家強調,這是一種和傳統的職業教育迥然不同,而貫穿在整個教育制度中的新的教育改革運動。
  美國推動生計教育的背景主要是因六○年代以後,出現了種族歧視,退學和失業人口的增加,工人對勞動的不滿,以及學校和社會的騷動等現象,馬蘭目睹這些現象,將其歸咎於學校教育的失敗,亦即因學校沒有實施教育和職業訓練相結合的政策,所以他提出了生計教育的課程觀念。
  有關生計教育的定義在美國並沒有一致的見解,因此在設計生計課程(或稱生涯課程)時,也有不同的看法。不過生計課程的特色可歸納成綜合性、合作制及工讀制三項。也就是生計課程強調,透過包括學校在內的多種手段提供「綜合性教育」,使中學生既能就業,又能升學;而其實施方式,則可推行企業人員和學校人員的交流計畫,並可從退休人員獲得學習職業技能的機會;其次,為了不使學生只在教科書中學習勞動世界,所以強調工讀制,以改變青少年既不認識勞動價值,也缺乏職業準備和職業道德的問題。
  美國教育組織從一九七一、一九七二年起,推行了校內和校外兩種生計教育課程。校內模式是以學校為基礎的生計教育課程模式,將生計發展目標安排在綜合學校的一至十二年級的教育計畫中,其內容分三個階段,即是職業了解階段(一~六年級)、職業探索階段(七~十年級)、職業選擇階段(十一~十二年級)。而校外模式,則是以校外教育為中心而實施的生計教育課程模式,是一種繼續教育,在職培訓和類似人力訓練方面的計畫,介成以雇主為基礎、以家庭-社區為基礎及以農村-住宅區為基礎三種模式。
  生計課程是強調教育和職業結合的教學內容,美國這些年來的推動基本上受到肯定,其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生計課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