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欲速不達 - 教育百科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 |
釋義: 想要求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語出《論語.子路》。 |
|
典故說明:
子夏是春秋時代衛國人,為孔子得意門生之一。有一次,他要到莒父這個地方擔任行政長官,臨行前,他前去請教孔子為政之道。孔子對他說:「不要一味地求快,也不要只顧眼前的小利益。一味地求快,反而無法達到目的;只顧眼前的小利,反而無法做成大事。」孔子之所以這樣說,那是因為雖然事情做得快,做得有效率是好的,但若以快為唯一目的,就難免馬虎隨便,忽略許多應有的細節,甚至可能因而出錯。如此,就必須花更多時間去補救錯誤,事情反而做不成。孔子所說的「欲速則不達」,便是這個意思。所以後來「欲速不達」就被用來表示想要求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的意思。例如宋太祖趙匡胤立國之初,所統治的地方只有黃河、淮河流域一帶,北有契丹和北漢,西有後蜀,南有荊南、南唐、南漢、吳越等國家,讓宋太祖坐立難安,希望能儘快把這些小國消滅或制服,以完成統一大業。開寶二年,宮中舉辦春宴時,太祖就與大臣魏仁浦耳語道:「我想親自帶領軍隊去討伐北漢,你覺得怎麼樣?」魏仁浦認為北漢有契丹為後盾,宋朝軍力還不足以克之,於是便回答:「欲速不達。」但太祖並沒有聽從他的勸告,十月即率大軍北上,後來果然因為契丹派軍支援,導致宋軍無功而返。由這個歷史事件我們可以看出:進行一件事,在求快的同時也要能兼顧各種條件的配合,如此事情才有成功的可能。
|
|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想要求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使用類別 用在「臨事戒急」的表述上。 例句
|
|
辨識: 近義成語 揠苗助長 形音辨誤 |
|
典源: 《論語.子路》子夏(1)為莒父宰(2),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大,大事不成。」
〔注解〕 (1) 子夏:卜商(西元前507∼前400),字子夏,春秋時衛國人,為孔子弟子,擅長文學。孔門詩學,由子夏六傳而至荀卿。荀卿授浮丘伯,為魯詩之祖;復授毛亨,為毛詩之祖。又《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皆傳自子夏。孔子歿後,子夏講學於西河,魏文侯師事之。 (2) 宰:古官名。此指邑、縣一級的地方行政長官。 |
|
書證:
01.《論語.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大,大事不成。」(源)
02.唐.崔祐甫〈汾河義橋記〉:「夫來者如斯,其可勝紀,欲速不達,式在茲乎!」
03.《宋史.卷二四九.魏仁浦列傳》:「仁浦奉觴上壽,帝密謂之曰:『朕欲親征太原,如何?』仁浦曰:『欲速不達,惟陛下慎之。』」
04.明.海瑞〈又復劉大尹書〉:「巡道有寬限期之議,生以為二三月可完報,不須六月。欲速不達,臺端乞更酌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成語典_欲速不達 |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