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羌姆舞譜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h´iang Mu Wu P´u
作者: 董錫玖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譜名,《羌姆》為藏傳佛教 ── 喇嘛教的寺院舞蹈。《羌姆》傳到內蒙古仍沿襲藏語的發音稱《查瑪》。傳到雲南納西族則稱《蹉》。漢族地區的藏傳佛教寺院如北京雍和宮,承德晉寧寺、山西五台山等地稱《羌姆》為《跳布札》,而群眾則稱之為《打鬼》、《跳神》。《羌姆》自西元八世紀下半葉,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高勵霆《喇嘛教寺院舞蹈《羌姆》探源》)《羌姆》在千年流傳中,神靈越來越多,形象、法器、面具、服飾有了很多變化,舞蹈技巧也豐富多彩。為了傳承的需要,產生了《羌姆》舞譜,或稱《羌姆經文》、《羌姆經》、《查瑪經》都用藏文書寫。有很多名詞術語,喇嘛們口傳心授,有的能解讀,有的則難以解讀。下面展示《甘丹講修興盛寺羌姆譜》(高勵霆在內蒙古寺院搜集)及譯文:
甘丹講修興盛寺羌姆譜(葛小沖譯)向師尊金剛佛頂禮拜!這是智者生地大法寶典文,為聞名的甘丹講修興盛寺羌姆譜的紀錄,依照扎什論布寺密咒王院的傳統儀式規則如實記錄下此跳神譜之次序。這是從早先拋朵馬聚會壞劫儀軌發展而來的。首先向怙尊法王等佛進行酬懺頌揚。此後進行集中放咒並拋朵馬、放布施,產生智慧(現觀)後,拋剩下的朵馬直到最後。之後允許驅逐鬼怪時,糾察僧(鐵棒喇嘛)手持長尖鐵棒,備好所用的大鼓、海螺、嗩吶、香爐等,迎請主持大師,吹奏四次腿骨笛、搖旗三次,打三個三下大鐃鈸,從聚會門進到裡面中央處,為迎請羌姆打一次,然後一起跳起來。哞三次,前3,右3,回3,前1,左2,回3,前7,大鼓3,結界4次。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羌姆舞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