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邏輯經驗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ogical Empiricism
作者: 劉文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邏輯經驗論與邏輯實徵論常被視為兩個相通的名詞,同指二十世紀由維也納學圈(Vienna Circle)衍發而來的哲學運動。也有學者對此二者稍作區分,其說法有二:一為邏輯經驗論涵蓋的範圍較廣,包合邏輯實徵論及其後來的轉變,而邏輯賞徵論主要指早期維也納學圈主張的部分;一為稱前期為邏輯實徵論,後經演變改稱邏輯經驗論。
  邏輯實徵論受到許多批評,特別是所謂的可檢證性原則。批評者認為如果檢證原則可行,則不但排除了形上學,就連自然科學也被排除在外。因科學的普遍假設或理論涵蓋無數例子,不可能一一觀察到,更無法以直接經驗加以證實。而且關於心理或社會現象的陳述,很難完全轉換為物理的陳述來表達。面對這些批評,邏輯實徵論逐漸修正為邏輯經驗論,並從兩方面解開原來的困境。第一,以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取代可檢證性,亦即一個陳述只要在多數的情況中能確認(包含直接或間接經驗),即在經驗上具有意義。第二,社會科學的陳述是否能以物理語言來表達,仍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對邏輯經驗論而言,形上學的語言沒有認知上的意義,倫理學也是一樣。認為所謂善、惡係屬情感的對象,不涉及真假,不足以為客觀的知識。建基在此價值預設上的教育科學,強調經驗分析取向,主張事實與價值分離。認為教育理論僅止是描述既有的教育事實,研究者獨立於研究對象之外,而進行一種價值中立的客觀事實描述。
  邏輯經驗論主張下的教育科學研究,同樣遭遇許多批評,精神科學的教育學即提出不同觀點,若彼此能截長補短,則教育學術體系或可更趨成熟完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邏輯經驗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