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死一生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變) |
漢語拼音: | jiǔ sǐ yī shēng (變) jiǔ sǐ yì shē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九死一生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iǔ sǐ yī shēng |
解釋:
比喻極危險的境遇。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一折:「您哥哥劍洞槍林快廝殺,九死一生不當個耍。」《喻世明言.卷一九.楊謙之客舫遇俠僧》:「蠻煙瘴疫,九死一生,欲待不去,奈日暮途窮。」也作「萬死一生」。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九死一生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
|
|||||||||
釋義: 「九死」指歷經多次近於死亡之險境。見於戰國.楚.屈原〈離騷〉。「九死一生」形容歷經極大的危險而倖存。※語或本《六臣註文選.屈原.離騷》唐.劉良.注。後亦用「九死一生」表十死其九之意,比喻倖免於死的人很少,亦用於比喻生命跡象微弱,瀕臨死亡。 △「死裡逃生」、「虎口餘生」 |
||||||||||
典故說明:
「九死一生」指歷經多次近於死亡的險境,猶能存活。見用於劉良注解屈原〈離騷〉的注語。屈原(西元前343∼?),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懷王時,遭靳尚等人毀謗,被放逐於漢北,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譖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楚懷王時,屈原因讒言被疏,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以表明愛國心志。全文詞采雅麗,為一長篇韻文,對後代文學有深遠的影響。其中「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二句,意思是說楚懷王不了解屈原為了忠君愛國,死守善道,即使歷經多次近於死亡之險境也不後悔的一片赤誠,反而聽信讒言疏遠他,但還是不放棄自己的理想,絕不與奸佞之徒同流合汙。《六臣註文選》中的劉良注語中,就用「雖九死無一生,未足悔恨」來解說這個意思。後來「九死一生」這句成語也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歷經極多、極大的危險而倖存。亦用「九死一生」比喻倖免於死的人很少,亦用於比喻生命跡象微弱,瀕臨死亡。
|
||||||||||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形容歷經極大的危險而倖存。 使用類別 用在「驚險求生」的表述上。 例句
|
||||||||||
辨識: 近義成語 千鈞一髮、死裡逃生、虎口餘生 形音辨誤 同 「九死一生」及「死裡逃生」都有在極其危險的情況下得到生路的意思。 異 「九死一生」側重於倖存的艱險;「死裡逃生」側重於能夠逃脫。
|
||||||||||
典源: ※《六臣註文選.屈原.離騷》屈原〈離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唐.劉良.注:「九,數之極也。言忠信貞潔,我心所善(1),以此遇害,雖九死無一生,未足悔恨。」
〔注解〕 (1) 善:喜好、喜愛。 |
||||||||||
書證:
01.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一折:「您哥哥劍洞槍林快廝殺,九死一生不當個耍。」
02.《濟公傳》第二一八回:「再要遇見濟顛和尚,我就得被獲遭擒,九死一生。」
03.《說岳全傳》第七六回:「何鳳躺在一邊,口中只有出的氣,沒有入的氣,已是九死一生。」
04.《鏡花緣》第三六回:「又想自從到此,被國王纏足、穿耳、毒打、倒弔,種種辱沒,九死一生。這國王恁般狠毒,明是冤家對頭,躲還躲不來,怎敢親近!」
05.《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二十年之久,在此中過來,未曾被第一種所蝕,未曾被第二種所啖,未曾被第三種所攫;居然被我都避了過去,還不算是九死一生麼?」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成語典_九死一生 | |||||||||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