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帙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ì
解釋:
  1. 書、畫的外殼或封套。
    【例】書帙
  2. 書的卷次。
    【例】篇帙繁多
  3. 量詞。古代計算函套或包裹書籍的單位。
    【例】三帙書函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ì
解釋:
[名]
1.書、畫的封套。南朝梁.蕭統〈文選序〉:「飛文染翰,則卷盈乎緗帙。」唐.王維〈濟州過趙叟家宴〉詩:「荷鋤修藥圃,散帙曝農書。」
2.套裝書。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嵩驚,以為巡偶熟此卷,因亂抽他帙以試,無不盡然。」
3.量詞。計算函套或包裹書籍的單位。《南史.卷二二.王曇首傳》:「何承天禮論三百卷,儉抄為八帙,又別抄條目為十三卷。」《新唐書.卷八四.李密傳》:「以蒲韉乘牛,挂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潘美月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為了保護卷軸以防磨損,古人往往在卷子外包裹以帙。漢許慎[說文解字]說:「帙,書衣也。」古時用絲織品做帙的例子很多,如[後漢書.楊厚傳]說:「厚祖父春卿自殺,臨命,戒其子曰:『吾縑帙中,有先祖所傳祕記,為漢家用,爾其修之。』[文獻通考,經籍考]亦說:「祕書監荀勗,又因[中經],更著[新簿]。分為四部,總括群書。…盛以縹安囊,書用緗素。」又[北堂書鈔]引[晉中興書]說:「傅玄盛書,有素縑帙、布帙、絹帙。」此外又有細竹織成的,如羅振玉[鳴沙山石室祕錄]說:「敦煌所出卷子,其外皆用細竹織簾包之」。
  古時每帙所包裹的卷數,依卷軸的大小而定。大約每帙可包10卷,如晉葛洪[西京雜記]序說:「劉子駿漢書一百卷,無首尾,始甲終癸,為十帙,帙十卷,合為百卷。」梁[昭明太子集]前有梁簡文帝序說:「凡二帙,二十卷。」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序說:「合為三條,三十卷,號曰[經典釋文]。」亦有一帙五卷,如[北堂書鈔]引梁阮孝緒[七錄]說:「大抵五卷以上為一帙。」總之,卷軸形式的書不管有多少卷,通常都以各種不同花色的布帛包裹保護。後來卷軸書改為冊子,但其裝置的形制仍由書畫卷軸保留了下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ia̍t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書、畫之封套。《說文解字.巾部》:「帙,書衣也。」南朝梁.蕭統〈文選序〉:「飛文染翰,則卷盈乎緗帙。」

2. 成套書籍中之卷冊。《字彙.巾部》:「帙,書卷編次也。」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嵩驚,以為巡偶熟此卷,因亂抽他帙以試,無不盡然。」《清史稿.卷二七一.列傳.王鴻緒》:「因臣原銜食俸,比二臣得有餘暇,刪繁就簡,正謬訂訛。如是數年,彙分成帙。」

3. 量詞。計算函套或包裹書籍之單位。《南史.卷二二.列傳.王曇首》:「何承天《禮論》三百卷,儉抄為八帙,又別抄條目為十三卷。」《新唐書.卷八四.列傳.李密》:「以蒲韉乘牛,挂《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注音: ㄓ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帙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臺灣台語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