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圖書館領導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ibrary Leadership Theory
作者: 廖又生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領導行為係指圖書館主管運用影響力(Influence)以改變部屬的態度或行為的過程;領導能力是圖書館高階主管管理技能(Managerial Skill)之一,經由該技能的發揮得引導(Leading)圖書館員工的行為邁向既定的目標;我國歷代興邦治國史蹟,屢見政治領袖以影響力感召部屬之舉,諸如周文王渭水河畔用呂尚興周、漢高祖脫衣以衣韓信興漢、劉玄德三顧茅廬請諸葛興漢、唐太宗以魏徵為鏡興唐、朱元璋建禮賢館善待劉基而興明等,皆可窺知領導不可著力於權威(Authority)或權力(Power),而是應以影響力為根基,如此,主管行為才能令所屬心悅誠服、感同身受。
  依管理心理學家傅蘭琪及雷芬(John French & R. Raven)2人在〔社會力量的基礎〕(The Basis of Social Power)一書裡,認定主管領導力量的基礎來源有7:
  (一)強制性力量(Coercive Power):靠物理力作領導的基礎。
  (二)法定性力量(Legitimate Power):靠法律力作領導的基礎。
  (三)報酬性力量(Reward Power):靠經濟力作領導的基礎。
  (四)參照性力量(Referent Power):靠吸引力作領導的基礎。
  (五)專家性力量(Expert Power):靠知識力作領導的基礎。
  (六)關聯性力量(Connection Power):靠互動力作領導的基礎。
  (七)資訊性力量(Information Power):靠情報力作領導的基礎。
  圖書館領導理論受管理科學影響,其體系亦燦然大備,按理論提出時間的遠近依次有:人格特質領導理論(Personality Approach of Leadership)、情境領導理論(Situational Approach of Leadership)、管理格道論(Managerial Grid)、權變領導論(Contingency Leadership Theory)、三層面領導論(Three-Dimensional Approach of Leadership)、領導連續帶理論(Continuum Theory of Leadership)、途徑目標論(Path-Goal Theory)及領導壽命循環理論(Life Cycle Theory of Leadership)等,從眾學說裡不難察覺出領導行為係領導者、追隨者與情境間互動關係的函數,即L=f(l. f. s),其中L是Leadership,l是Leader,f是Follower,s則是Situation;1980年代以後組織行為學家認為領導無成規可尋,必須綜合主管與部屬間之關係、任務結構及職位權力配合情境或生產力以制宜,諸如費德勒(Fred. E Fiedler)、豪斯(Robert House)、譚仁堡(Robert Tannenbaum)等人皆持這種見解。
  圖書館行政領導據實證研究結果顯示,民主式領導(Democratic Leadership)效率最高,而放任式領導(Laissez-Faire Leadership)則效率最差;如以對員工關心程度區分,員工導向式領導(Employee Oriented Leadership)的工作績效明顯高於任務導向式領導(Task Oriented Leadership),足徵社教機構的領導風格偏向於人性化管理型態,這種事實殊值圖書館主管同仁注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圖書館領導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