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頭刀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guǐ tóu dāo |
解釋:
1.刀名。又舊稱處斬罪犯的刀。如:「劊子手手握鬼頭刀,看了讓人不寒而慄。」 2.魚名。鱰科。體長,頭大,背部窄,向後漸變細。臺灣各地海域均產,但以東部較多。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鬼頭刀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鬼頭刀 |
英文名: | Coryphaena hippurus |
描述: 體延長側扁,前部高大,向後漸變細。頭大,背部很窄,成魚頭背幾呈方形,額部有一骨質隆起,隨成長而越明顯,尤以雄魚為甚。口大,端位;下頜略突出上頜。上下頜、鋤骨、腭骨及舌面均具齒。體被細小圓鱗,不易脫落;側線完全,在胸鰭上方呈不規則彎曲後而直走。背鰭單一,基底長,起始於眼上方而止於尾柄前;臀鰭較短,起始於背鰭中部鰭條下方;胸鰭小,鐮刀形;尾鰭深叉形。體呈綠褐色,腹部銀白色至淺灰色,且帶淡黃色澤;體側散佈有綠色斑點。背鰭為紫青色;胸鰭、腹鰭邊緣呈青色;尾鰭銀灰而帶金黃色澤。 |
|
分布: 廣泛分布於各大海洋之熱帶及亞熱帶區海域。台灣各地海域及離島均產,但以東部海域較多。 |
|
作者: | 臺灣魚類資料庫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Coryphaena hippurus (Linnaeus, 1758) |
|
形態: 身體長側扁,成魚頭頂部弧凸明顯;舌中間之一半具細齒帶。體長可達180公分,30公斤。 |
|
分布: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 |
|
生態習性: 外海群聚性表層魚類,但可分布在鹹淡水沿岸區域,近岸水溫度高時會進入上此區域。有迴遊習性。為台灣東部重要經濟性魚類,夏威夷已有養殖本魚種。雌魚常較雄魚小,單獨或群聚生活,游泳速度可達每小時60公里,以飛魚為食,可以躍出海面捕捉飛魚;亦以其他魚類,魷魚及甲殼類為食;常出現在表層水域。於外海產卵,卵為浮性卵。 |
|
利用: 供食用。 |
|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
|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
|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
|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
|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
|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
|
目: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
|
首目: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
|
亞目: 鱸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
|
系: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
|
科: 鬼頭刀科(Family Coryphaenidae),Dolphin Fishes |
|
上科: 鱸上科(Superfamily Percoidea)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鬼頭刀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kuí-thâu-to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鬼頭刀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