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舞樂 - 教育百科
ˇ
ˋ
  • 漢語拼音 wǔ yuè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ǔ yuè
解釋:
  1. 有明確律動與節奏,且專為舞蹈所作的音樂。
    【例】圓舞曲是舞樂的代表類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舞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ǔ yuè
解釋:
1.泛稱專為舞蹈所做的音樂。
2.中國古代舞樂多為大型套曲形式,其內容包含樂器演奏、歌唱、舞蹈。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舞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ugaku
作者: 戴雅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日本正式的宮廷舞,始於七世紀。舞樂起源於中國,但在中國已經不存在了。作為一種精緻藝術,「舞樂」基本上是在皇室的音樂部門和京都、大阪以及奈良的大寺廟、祠堂中表演和教授,每年在東京的國家劇院也會做公開的表演。「舞樂」是在一個方形、高起的舞台上表演,由於沒有屋頂,它的空間在視覺上是由圍繞四周的紅漆柵欄所區隔。其舞台通常都是設置在戶外,在花園或是水池之上,用來提高表演的美感。「舞樂」有左右之分〔見左舞、左方、右舞、右方、唐樂〕,舞者從立在舞台後方的兩個大鼓間進入。有些角色會戴著面具。服裝是七世紀時的宮廷服裝:精緻的絲袍,黑帽,包裹著腳部的白色布襪。不用佈景。樂師坐在舞台外,通常是在小亭子中,伴隨著舞蹈演奏龍笛、鳳笙、篳篥、琵琶、箏和鼓;沒有歌者。它大約有五十種舞蹈的劇目,可以區分為來自中國或韓國;新或舊;大曲、中曲或小曲。雖然今天其表演幾乎已失去了所有戲劇的功能,「舞樂」最初的戲劇內容隱約還是可以從《蘭陵王》所帶的怪異面具中看出,他希望能在戰役中驚嚇敵人;在《拔頭》(Bato)一劇,舞者被想像是要騎上白馬。由於其起源與宮廷有關,高雅的四方形動作,和「舞樂」的輕柔音樂,都能喚起一千年前日本宮廷的高尚優雅。「舞樂」表演結構可分為序、破、急。這情感進行的基礎美學結構後來被沿用到《能劇》(Noh)和其它的日本戲劇中。
參照: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Asian Theatr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舞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