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杖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à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àng |
解釋:
[名] 1.拄著走路用的棍子。如:「手杖」、「枴杖」。《論語.微子》:「植其杖而芸。」唐.杜甫〈寒雨朝行視園樹〉詩:「衰顏動覓藜床坐,緩步仍須竹杖扶。」 2.泛稱棍棒一類的東西。如:「擀麵杖」。 3.古代的一種刑法。用棒子或竹板打犯人。《宋史.卷五.太宗本紀二》:「杖罪釋之。」 [動] 1.執、持。《書經.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禮記.王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 2.憑恃、倚靠。《左傳.襄公八年》:「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晉,不亦可乎?」《漢書.卷七五.李尋傳》:「外臣不知朝事,竊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杖矣。」 3.拷打。《唐語林.卷六.補遺》:「穆家法最峻,寧命諸子直饌,稍不如意,則杖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執也、持也。《說文解字.木部》:「杖,持也。」《書經.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 2. 憑恃、倚靠。《左傳.襄公八年》:「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晉,不亦可乎?」《漢書.卷七五.眭兩夏侯京翼李傳.李尋》:「外臣不知朝事,竊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杖矣。」 3. 拷打。《唐語林.卷六.補遺》:「穆家法最峻,寧命諸子直饌,稍不如意,則杖之。」《紅樓夢》第一六回:「秦鐘本自怯弱,又帶病未癒,受了笞杖,今見老父氣死,此時悔痛無及,更又添了許多症候。」 4. 用以支拄、扶行之棍棒。《論語.微子》:「植其杖而芸。」唐.杜甫〈寒雨朝行視園樹〉詩:「衰顏動覓藜床坐,緩步仍須竹杖扶。」 5. 泛稱棍棒一類之物。如:「擀麵杖」。元.宮天挺《嚴子陵垂釣七里灘》第一折:「嘆行唐,驀嶺登岡,拽著個鈍木斧,繫著條粗麻繩,挾著條舊擔杖。」 6. 古代刑法之一。以棍棒或竹板抽打犯人。《宋史.卷五.太宗本紀二》:「杖罪釋之。」《三國演義》第四六回:「命左右拖翻,打一百脊杖,以正其罪。」 |
|
注音: | ㄓㄤ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杖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