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龍斷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雪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龍斷現作「壟斷」,出於〔孟子‧公孫丑下〕:說孟子在齊國待了很久,苦無行道機會,因此辭去職位,準備離去。齊王表示要以萬鍾的俸祿挽留孟子,孟子知道以後就說:「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是為欲富乎?季孫曰:『異哉子叔疑!使己為政,不用,則亦已矣,又使其子弟為卿。人亦孰不欲富貴?而獨於富貴之中,有私龍斷焉。』古之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賤丈夫焉,必求龍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為賤,故從而征之。征商,自此賤丈夫始矣。」
  「壟斷」的意思是從古人交易之以物易物,也就是用自己所有的東西,跟別人交換自己所沒有的東西;大家只是單純地依照自己的需求進行交易,不會為了謀利而囤積貨物。但出現了一個行為卑賤的男子,每天都會登上一個高而突起的岡壟,左顧右盼,俟機獨占利益。人們發現以後,覺得他這種專於謀利的行為卑鄙可恥,稱為壟斷,於是徵收他的營利稅。現在應用這個名詞,就是獨占一種商業利益的意思。
  文中孟子一開始就引用季孫的話,指出子叔疑想在富貴場中,霸占岡壟、獨謀利益的野心;藉此表明自己根本不屑於這種行徑,更不可能像那個霸占市場利益的卑賤男子,去霸占獨斷官場利益。孟子的意思,是在勉勵君子應以「道能不能行」做為進退的決定原則,絕不可貪求利祿爵位而變節,更不可為了謀求個人私利而不惜枉屈正道,如果因此而謀得權力富貴,也將為眾人所不齒。
  這樣的原則,表面看來好像不合時宜,其實凡是有志成為君子的人,只要心存正道,以正道為依歸,堅持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原則,才能不同流合汙、不被時代的亂流所淹沒。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龍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