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中文輸入碼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hinese Input Code
作者: 林奇賢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當使用者自鍵盤輸入一中文字時,其所輸入的字碼組合,稱為輸入碼,又稱外碼(external code)。因為中文不是拼音的文字,而且字數繁多,如何有效地利用鍵盤上有限的幾十個鍵來輸入成千上萬的中文字,便成為資訊中文化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由於投入這方面研究的人士頗多,因而研發出許多種中文輸入法,這些中文輸入法用來輸入的字根或注音符號就是中文輸入碼。
  最常見的中文輸入法有倉頡輸入法、注音符號輸入法、以及大易輸入法等。倉頡輸入法是由朱邦復先生所創,是依據中文之結構及組字原理,歸納出二十四個基本字根,和六十個輔助字形;倉頡輸入法的取碼規則是按字形由上而下、由左而右、由外而內的順序取碼。注音符號輸入法是以國字的注音符號當作輸入的代碼,將每一個中文字,根據其注音規則輸入。大易輸入法則改變了傳統先拆字形後拆字根的輸入方法,把中文的字根也依照平常書寫的筆畫順序來拆碼,使初學者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便能熟練的輸入中文。
  因中文輸入的方法有很多種,故對於同一個中文字而言,在不同的輸入法之下,將有不同的輸入碼。例如:「林」在倉韻輸入法中的輸入碼為「木」、「木」兩碼,亦即按鍵盤的上的「D」、「D」兩鍵,但在注音符號輸入法中,其輸入碼為「ㄌ」、「一」、「ㄣ」、「ˊ」四碼,亦即按鍵盤上的「X」、「U」、「P」、「6」四鍵。是故,因所用輸入法之差異,每一個中文字將有不同的輸入碼,也就是說,輸入碼是隨輸入法而異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中文輸入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