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目的 - 教育百科
ˋ
ˋ
  • 漢語拼音 mù dì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ù dì
解釋:
  1. 想要達到的目標。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目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ù dì
解釋:
想要達到的目標。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目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nd
作者: 李奉儒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目的」這個名詞若單從中文字面看,是眼睛所看到的一個「定點」(的),顯然指近距離內所能接觸的;典籍內不見這個名辭,可能是從外文翻譯而來,然而外文卻有不同的字,而且意義也不盡相同,以英文為例,便有如下的區別。
1.End:中文譯為「目的」,但照此字原意,乃是倫理學中用以指示行為(conduct)的終極目的,是至高且遠的,不但是一個定點(end),而且含有那個定點的境界(end-state)。此說始於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所指的「幸福」(happiness)、「完美」(perfection)和「自我實現」(self-realization)。中國〔尚書.洪範〕中有「皇建有極」之說,其中的「極」字頗近此義,不過是指「帝道政治」而言;到「大學」中的「之於至善」的「至善」,便和End的字意很接近了,意為「終極」用做目的時,要寫做「終極目的」才比較明白,其中理想的成分較多,這是從字義方面說,至於西方哲學家對「終極目的」所指的不同說法,則是各自的哲學觀點。2.Purpose:中文也譯為目的;但此字所指的目的有偏重作為的意思,更有明確的意向。但非單憑意願所能達成,必須借助於行動和方法或工具,包括達到目的的手段,手段須符應目的之方向。如為了避風雨,確保安全,人類開始建造房子,建造房子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其中又包括了造屋的方法和工具。用此與終極目的比較,又明顯的分出「個別的」和「普遍的」目的之別,兩者有相通之處,但也有不相及之處,實際的成分較多。3.Aim:中文同樣譯為目的,近似中文的射擊或投擲,有一個明顯的鵠的,與古代射箭的標的相同。赫爾巴特(F. Herbart, 1776~1841)所提出的教學階段,不但有整體目的,且有分段目的,用的是一個字(Ziel)。在英文教育著作中,多以Aim指整體目的,類似總目的,其下又分成若干實際具體的分項目的,用Objectives指示(objectives特用複數,因在總體目的之下,分成若干細目,以為實行的指引。)Objectives代表具體切近的目的,若為其意義明確及易於和Aim區分,中文似應譯為「目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屬性: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目的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目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bo̍k-ti̍k
又音: bo̍k-tik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做事情想要達到的目標。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目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臺灣台語 目的宗旨 相關臺灣客語 目的
相似詞 目標、宗旨 相反詞 手段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