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乎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ㄐㄧㄝˋㄘˊㄒㄧㄤㄉㄤㄩˊㄩˊ」。ㄖㄨˊ:「ㄏㄜˊㄏㄨㄍㄨㄟㄉㄧㄥˋ」、「ㄔㄨㄏㄨㄧˋㄌㄧㄠˋ」、「ㄔㄠㄏㄨㄔㄤˊㄖㄣˊ」、「ㄧˋㄏㄨㄔㄤˊㄑㄧㄥˊ」。
  2. ㄓㄨˋㄘˊㄉㄨㄛㄩㄥˋㄩˊㄨㄣˊㄧㄢˊㄨㄣˊ。①ㄅㄧㄠˇㄕˋㄧˊㄨㄣˋ˙ㄉㄜㄩˇㄑㄧˋㄒㄧㄤㄉㄤㄩˊ˙ㄇㄚ」。ㄖㄨˊ:「ㄧㄡˇㄆㄥˊㄗˋㄩㄢˇㄈㄤㄌㄞˊㄅㄨˋㄧˋㄌㄜˋㄏㄨ?」②ㄅㄧㄠˇㄕˋㄍㄢˇㄊㄢˋ˙ㄉㄜㄩˇㄑㄧˋㄒㄧㄤㄉㄤㄩˊ」。ㄖㄨˊ:「ㄊㄧㄢㄏㄨㄖㄣˊㄐㄧㄢㄐㄧㄥˋㄧㄡˇㄖㄨˊㄘˇㄘㄢˇㄐㄧㄥˋ!」
  3. ㄘˊㄓㄨㄟˋㄩㄥˋㄩˊㄘˊㄨㄟˇㄖㄨˊ:「ㄐㄧㄏㄨ」、「ㄙˋㄏㄨ」。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乎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介詞。相當於「於」。
    【例】合乎規定、出乎意料
  2. 文言助詞:(1)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
    【例】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論語.學而》) (2) 用於句尾,表示呼喚的語氣。
    【例】參乎!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 (3) 用於形容詞後,表示讚美的語氣。
    【例】郁郁乎文哉!(《論語.八佾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介]
相當於「於」。如:「合乎規定」、「出乎意料」。《戰國策.燕策二》:「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唐.韓愈〈師說〉:「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助]
1.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相當於「嗎」、「呢」。《論語.學而》:「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院記〉:「盍馳往油畫院一觀普、法交戰圖乎?」
2.用於句尾,表示反詰的語氣。《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3.用於句尾,表示召喚的語氣。《論語.里仁》:「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4.用於句尾,表示推測的語氣。《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宋其亡乎?幸而後敗。」
5.用於句中,表示停頓。《文選.陸機.文賦》:「同橐籥之罔窮,與天地乎並育。」宋.周敦頤〈愛蓮說〉:「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6.用於形容詞後,表示讚美的語氣。《論語.八佾》:「郁郁乎文哉!」《孟子.滕文公上》:「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
[歎]
表示感歎的語氣,相當於「啊」。《論語.子罕》:「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清.袁枚〈祭妹文〉:「天乎!天乎!而竟已乎!」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一)之又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honn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助] ] 反問語助詞,表示與問話者確認的語氣。
  2. [[助] ] 反問語助詞,帶有調侃的意味。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