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常態科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Normal Science
作者: 古智雄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常態科學意指以過去的科學成就為基礎所從事的研究,是孔恩(T.S. Kuhn)用以表徵科學家社群在典範指導下不斷累積知識的過程。
  在常態科學下的研究活動是一種持久而忘我地把大自然強塞入某些既定之觀念箱子內的嘗試,而這類觀念箱子,是由專業教育訓練提供給各科學社群的成員,其發生與發展不免有武斷的因素。
  因此,在常態下的科學活動通常是期於「科學社群知道這個世界像什麼樣子,而且絕不會錯」這一假設上的;科學之所以成功,主要就是科學社群願意維護這一假設,因此常態科學經常壓制創意,然而這種本質也保證了創意出頭的必然性。
  常態科學意指過去科學成就為基礎所從事的研究,而這個傳承的任務就落在教科書,而且極少以原始的型式呈現給讀者。
  簡單的說,常態科學下最主要的就是典範(paradigm)的存在,而且要進入這一社群,要對這些典範的研究著手,而且很少公開的對本行的基本前提有所異議;同時,任何科學研究領域已經產生典範及必須研究典範才能從事進一步的研究,正是這個研究領域成熟的徵兆。
  依照孔恩的看法,常態科學下,科學家所做的就是擴展某些事實的知識,即增進事實與典範的吻合程度,及精煉典範。這時科學家能不創造就不創造,只是在於闡明典範的理論與現象。使得科學的視界為之變小,但卻正是科學發展的重要條件,因為典範使得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部分,使得研究達到深入的結果。由於科學社群對於典範的忠貞,學界才可能想出及解決更多的問題。
  孔恩指出常態科學下,收集事實的科學活動中,主要的焦點有三方面:
  1.已由典範指出來,最能增進我們了解事物本質的那些事實;指出只要典範保證所要尋求的東西極為重要,科學家就會花極大的心力去追求。
  2.事實的本身雖無重大價值,但因可與典範理論的預測直接比較,故而重要;顯示出為了要使理論與自然更為相符,科學家投入大量的精力與時間。
  3.精煉典範理論,也就是解決理論中仍然曖昧不明的地方,及已注意但是仍未深入研究的問題。可分三方面而言:(1)有些精煉典範的實驗是為了要找出一此常數;(2)尋找數學關係式;(3)決定典範用於另一關係密切的新領域時的可能性。
  總之,孔恩將常態科學與非常態科學畫分開來,使得決定重要事項、使理論與事實更為吻合、精煉理論,成為常態科學中所要解答的所有問題。另外科學事業之所以值得獻身,就是還有非常態科學的存在,但是非常態科學並不是那麼容易出現的,只有在常態科學有了進展之後,在某些特殊的時機中它們才會出現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常態科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