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引用文獻分析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itation analysis
作者: 林雯瑤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一、定義引用文獻分析是書目計量學中重要的次領域之一,其意義在於藉由分析特定文獻作者因各種動機所羅列於文中的參考文獻,及其與原始文獻間各種要素部分或全部的關係,以探討學術傳播、科學發展、學術研究評鑑等的相關議題。對於引用文獻分析研究的起源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從時間順序來看,Gross and Gross是最早針對科學文獻正文之後所附的參考文獻進行計算與分析的研究,他們利用引用次數作為測定化學期刊價值的客觀工具,因此該研究被視為引用文獻分析之濫觴。然而,以大量文獻為研究對象,並為引用文獻分析開創新局的,則應屬1961年「科學引用索引 (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的編製出版。自此之後,透過文獻中引用文獻與原始文獻、參考文獻間各種不同單元之相互關係的描述,以及各種量化與質化的解析,成為以評鑑研究人員、出版品以及研究單位、研究科學與技術發展歷史、資訊搜尋與檢索等目的之研究的重要方法。廣義來說,引用文獻分析的應用範圍還可以包括:分析使用狀況以供圖書館資料徵集之參考、為研究計畫甄選適當的研究人員、為學術期刊尋找稱職的編輯者與審稿者、裁定研究補助之主題與機構或人員先後次序等。二、基本假定Smith曾彙整關於引用文獻分析的五個基本假定,包括:(1)特定文獻的參考文獻意指作者必定有「使用」(use)該文獻;(2)特定文獻的引用文獻反映出該引用文獻的品質、重要性及影響等價值;(3)引用文獻是來自經作者所選擇且盡可能最好的作品;(4)被引用文獻與引用文獻在內容有相關性;(5)所有的引用文獻都是均等的。這五個假定可被視為引用文獻分析的合理性基礎,一旦缺乏這些前提,引用文獻分析的結果將不可信。三、爭議由於參考文獻屬於文獻中本文的衍生物,作者也沒有被要求必須明確交代引用特定文獻的動機與意義,在學術出版與審查過程中參考文獻選擇也可能受到編輯與審查者的影響,因此引用文獻的意義及引用文獻分析結果的解讀與應用一直存在許多爭議。大部分關於引用文獻分析的爭議就是起因於部分假定可能根本不存在,或是不被認同為合理的假定。其中MacRoberts and MacRoberts曾整理出他們認為普遍存在於引用文獻分析的問題,包括:正式與非正式受到影響卻無引用;刻意遺忘、月暈現象、內部引用、馬太效應等引用偏見;對二次引用的偏好;自我引用;引用動機;受領域、國家、時間、文獻與研究類型與引用規模殊異所影響的引用率多樣性;讀者群的規模;不引用的傳統;因依賴綜論之類的二次文獻而忽略重要的一次文獻;資料來源的偏誤;是否有合著者、同姓名的不同作者與姓名變更、記錄錯誤、所用資料的收錄範圍等技術性問題。 MacRoberts 與 MacRoberts 對引用文獻分析的問題與爭議之探討研究,是相關主題中較早且具批判性的研究,之後其他與探討引用文獻分析相關主題的研究所提出的爭議多半在這十二種類型之內。MacRoberts, M. H., & MacRoberts, B. R. (1996). Problems of citation analysis. Scientometrics, 36(3), 435-444.Nicolaisen, J. (2007). Citation Analysis. In B. Cronin (Ed.),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41, 609-641. Smith, L. C. (1981). Citation analysis. Library Trends, 30(1), 83-106.
參考資料:
MacRoberts, M. H., & MacRoberts, B. R. (1996). Problems of citation analysis. Scientometrics, 36(3), 435-444.Nicolaisen, J. (2007). Citation Analysis. In B. Cronin (Ed.),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41, 609-641. Smith, L. C. (1981). Citation analysis. Library Trends, 30(1), 83-106.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引用文獻分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