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梅氏長海膽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梅氏長海膽Echinometra mathaei俗稱“豬槽海膽”或“番仔膽”,梅氏長海膽由潮間帶到水深5公尺左右的亞潮帶都常可見到,但以低潮線附近的碎浪區最為常見。此海膽體殼為長橢圓形,長徑5公分以下。棘刺粗短不具毒性,呈圓錐形,其上有縱肋。體色個別差異大,以棕、黑色為主。棘色有紅棕色、黃綠色、白色等不一而足。具有堅硬的棘刺,可以將礁石及水泥消波塊磨出一道道長條形的凹槽躲藏其中。由於牠們的體殼略呈長形,酷似以前養豬用的飼料槽,因此被稱為“豬槽海膽”。此種海膽會用棘刺在珊瑚礁或岩礁上磨出洞穴躲藏,岩石那麼硬,梅氏長海膽的刺怎麼可以挖出一個洞來。海洋生物學家發現梅氏長海膽平時會分泌酸,這些酸會慢慢侵蝕岩石。珊瑚礁的成份主要是碳酸鈣,碳酸鈣很容易受到酸侵蝕。再加上許多棘刺的挖鑿作用,隨著海膽身體的成長,這些洞就愈來愈大。牠們似乎整日皆侷限於自己所挖的凹槽中活動,並不離開巢穴,有固定棲所的習性,其刺棘長度常與所居的岩穴大小配合。以攫取漂流到巢穴的藻類碎片為食。 牠們分布於西太平洋及印度洋海域。在台灣本島及離島各地礁岩區的潮間帶附近淺水區都有為數眾多的族群。
知識 1:
殼狀(Test like)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梅氏長海膽
中文門名: 棘皮動物門
中文屬名: 長海膽屬
紀錄類別: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長海膽科
棲所環境: 珊瑚礁區
拉丁種小名: mathaei
拉丁屬名: Echinometra
中文綱名: 海膽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亞綱名: Euechinoidea
拉丁科名: Echinometridae
拉丁門名: Echinodermata
學域-大分類: 動物-棘皮動物類
分布深度: 0~1m 潮間帶及潮池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印度西太平洋海域
台灣分布地點: 各地礁岩區
中文目名: 海膽目
拉丁目名: Echinodida
拉丁綱名: Echinoide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梅氏長海膽
英文名: Echinometra mathaei
描述:
俗稱猪槽海膽、番仔膽、海刺蝟,英名Mathae's urchin, Rock-boring urchin。體殼略呈長形,很像以前養豬用的飼料槽,因此俗稱為「豬槽海膽」。體殼長約4至6公分,長寬比約1.4。其刺棘粗硬,其上有縱肋,呈乳白色、淡棕色、綠褐色、褐色、紅棕色或紫褐色,變化很大,且胚胎發生的過程也不儘相同,因此可能會被分為4種不同的種類。也有學者將紫黑色的長海膽獨立為一種E. oblonga。
分布:
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太平洋的熱帶和溫帶海域,包括南非、莫三鼻克、肯亞、馬達加斯加、紅海、孟加拉灣、印度、印尼、新加坡、菲律賓、臺灣、日本南部、澳洲、新幾內亞、南太平洋群島、夏威夷、墨西哥等地區,為臺灣地區岩礁海岸低潮線附近數量最多的一種海膽,在有些珊瑚礁地區的密度可以達到每一平方公尺有60隻以上,形成「海膽地毯」。
作者: 陳育賢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