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牛之一毛 - 教育百科
ˊ
ˊ
niú zhī yī máo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iú zhī yī máo
解釋:
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三國志.魏書.卷三.明帝紀》裴松之注引《魏略》曰:「臣知言出必死,而臣自比於牛之一毛,生既無益,死亦何損?」《周書.卷三九.杜杲傳》:「長湖總戎失律,臨難苟免,既不死節,安用以為?且猶牛之一毛,何能損益。」也作「九牛一毛」。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牛之一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ㄋㄧㄡ
ㄇㄠ

ㄋㄧㄡ
ㄇㄠ

漢語拼音: niú zhī yī máo (變) niú zhī yì máo
釋義:
義同「九牛一毛」。見「九牛一毛」條。01.《三國志.魏書.卷三.明帝紀三》裴松之注引《魏略》曰:「臣知言出必死,而臣自比於牛之一毛,生既無益,死亦何損?」02.《周書.卷三九.杜杲列傳》:「長湖總戎失律,臨難苟免,既不死節,安用以為。且猶牛之一毛,何能損益?」
典源:
此處所列為「九牛一毛」之典源,提供參考。 《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僕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螘1>何異?而世又不與2>能死節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3>就死耳。何也?素4>所自樹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注解〕 (1) 螻螘:螞蟻。螘,音|ˇ,同「蟻」。 (2) 與:音ㄩˋ,讚許。 (3) 卒:音ㄗㄨˊ,最後。 (4) 素:平日。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九牛一毛」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司馬遷是漢代著名的史學家。據《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載,當時漢武帝命令李陵將軍出兵攻打匈奴,終因人力缺乏而戰敗投降,漢武帝得知後非常生氣,而誅李陵全家。司馬遷挺身為李陵辯護,但漢武帝不聽,反而將司馬遷囚禁,後來並處以殘酷的「宮刑」(將男子去勢的刑罰)。司馬遷在身心受到極大打擊後,本想一死了之。但他仔細一想,覺得像他這樣官位低微的人,如果接受法律制裁被殺,就像九頭牛身上少了一根毛,一點影響也沒有,和死了一隻螞蟻又有什麼差別?而世人也不會把他和壯烈成仁的人相比,只會覺得他罪大惡極,死有餘辜。人都會死,但死有重於泰山,也有輕於鴻毛。於是司馬遷決定忍受屈辱,堅強的活下去,並且完成《史記》這部偉大著作。後來「九牛一毛」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九牛之一毛」的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極大數量中的一小部分。
書證:
01.《三國志.魏書.卷三.明帝紀三》裴松之注引《魏略》曰:「臣知言出必死,而臣自比於牛之一毛,生既無益,死亦何損?」
02.《周書.卷三九.杜杲列傳》:「長湖總戎失律,臨難苟免,既不死節,安用以為。且猶牛之一毛,何能損益?」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牛之一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相似詞 九牛一毫、滄海一粟 相反詞 九鼎大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