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知識發展週期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nowledge discovery life cycle
作者: 唐牧群
日期: 2013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知識探勘(knowledge discovery)是知識管理的策略之一,其目的在由大量的結構化(例如:資料庫)以及非結構化(例如:文字)的資料中擷取規則以及模式,這些從資料中擷取的知識可以作為組織決策的依據。知識發掘過程(knowledge discovery process,簡稱KDP)希望能從資料中找出易被可應用於決策及判斷的知識。其中,資料探勘(data mining)是知識發掘過程重要的取徑之一。知識發展週期(knowledge discovery life cycle)由Lee與Kerschberg於1998年提出,利用大量資料的探勘和機器學習歸納出可應用的法則。知識發展週期為一個內部循環的過程,包含六個步驟,每個步驟會處理儲存於資訊倉儲中多種類型的資料與知識。(1)資料準備:整理資料、確保資料品質、整合可能來自內部及外部管道的資料;(2)建立、測試假設:進行探索性分析、概念形成、模型定義、模板專業化等;(3)發掘知識:發掘知識並將之轉換成人類可以理解的架構,例如:決策樹;(4)決定知識相關度:判斷取得知識的相關性、案例範圍、對問題的幫助程度,以知識視覺化方式呈現並解釋與驗證假設是否成立;(5)發展知識:一旦發掘的知識被納入資訊倉儲(information repository),便會對現有的知識基模產生衝突。因此在此階段需評估新舊知識的結合;(6)專家評鑑:為了評估判斷真正相關的知識,須要有相關領域的專家在旁協助。若沒有專家的持續回饋,工程師無法獲得足夠的資訊擷取真正有價值的知識。從管理的角度來講,類似的觀念還有知識生命週期(knowledge life cycle),由於知識為成長的狀態,企業必須根據知識的成長階段應用知識,以創造最高利潤。知識的生命週期呈現S曲線,其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1)創造(creation)階段:新想法未被充分了解,故企業必須不斷的測試與驗證其商業價值,例如讓潛在顧客試用新工具,藉由使用者測試讓新想法得以越加明確;(2)流通(mobilization)階段,知識從發現者流向組織內部人員,新知發現者將其所發現分享給組織內的員工,但要對外保密以維護組織的利益;(3)散佈(diffusion)階段,知識在相關產業市場已非秘密,企業試圖將概念經由各種媒體行銷,藉由傳播知識創造商業價值;(4)商品化(commoditization)階段:想法已成為一種常識,以經濟的語言來形容,知識轉化為大眾商品(public goods),充斥於日常生活中。因此對企業而言,如何運用已成為常識的知識創造利潤是最主要的任務。
參考資料:
 Lee, S.W. & Kerschberg , L.(1998). A Methodology and Life Cycle Model for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in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 2882-2887, San Diego, CA, USA.Brikinshaw, J., & Sheehan, T.(2002). Managing the knowledge life cycle. Management Review, 44(1), 75-83.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知識發展週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