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需求評估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Needs Assessment
作者: 周淑卿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針對一個方案成功達成目標或有效運作所缺乏的、所必要的條件,而進行的系統性評估,稱為需求評估。需求評估通常在描述一個未來導向的問題,一個方案可以或應該追求何種目標、如何完成有效達成目標,常被要求作為方案目標設定與經費預估的基礎。
  史特佛賓(D.L. Stufflebeam)試圖藉著澄清不同的「需求」定義,探討需求評估的不同途徑:
  1.矛盾觀:視需求為一種「所意圖的表現與實際表現之間的距離或矛盾」,以及其間存在的潛在問題。此途徑應用在具備可測量的規準或規範的情況下,尤其是利用需模參照工具及既定的認可標準與實際的表現相對照,以呈現出方案所缺乏的東西。此種途徑透過簡單的比較過程,找尋使方案更為成功的要素,雖有易於使用的優點,但可能將需求評估限於成就或結果的考量。
  2.民主觀:需求被界定為「大多數參照團體所希望的改變或方向」。此途徑納入廣泛的、不同潛在需求的抽樣意見,顧及較多人的想法,但是容易使需求與偏好混淆。而參照團體獲得資訊的程度,也影響其反應;所分析的資訊可能傾向於立即的、可觀察的,甚至與成本有關的變因,可能無法有效分析方案問題的成因。
  3.分析觀:視需求為「預期能使方案改善的方向」,所以要求對現況詳加分析,包括一些對於已出現的問題及趨勢的批判思考。此途徑必須對現況、問題作系統性的深度分析,對情境作充分描述。著眼於方案的廣泛改善,而非某項缺點的片面補救。
  4.診斷觀:需求被界定為「某些不足或缺乏的東西」,對方案而言,有之則獲益,無之則有害。利用系統研究來確認、描述可能有害的不足條件。
  綜上所述,需求評估所採用的途徑視評鑑者對需求的界定而有異,評估的目的即在尋找促使方案成功的有利條件。通常進行需求評估時,需要具備幾項資料:其一是目前的與所希望的方案表現;其二是獲得或維持所欲結果的工具或過程;其三是成本與可行性的分析資料。透過這些分析結果,可充分描述方案所需要素,也可作為評鑑方案價值的依據。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需求評估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