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靶的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arget theory
日期: 1984年
出處: 保健物理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靶的理論文稱為靶論。為探討游離輻射生物效應的理論之一。
  一般相信,游離輻射的生物效應係因輻射在細胞內的能量轉移所造成,至於發生在細胞外的能量交換行為是無法造成輻射傷害的。輻射生物學中的靶論則進一步指出,只有當細胞內的一些重要分子,如去氧核糖核酸 (DNA) 等被游離或激發,轉而引起分子間的化學反應,方導致細胞功能的受損。在生物學上,組織的最小單元是細胞。對游離輻射而言,控制細胞功能的一些重要分子(或稱靶),如細胞內的DNA,則更重要。
  當游離輻射照射細胞時,若使得細胞內分子或原子上的電子自由化,則稱為游離作用;若使得電子從低能階躍遷至高能階,則稱為激發作用。這兩種作用會造成細胞分子結構的改變,引起化學反應或產生新分子,具新的功能;或結構改變,功能受損。但結果並不一定是有害的,如農學上,植物細胞受游離輻射產生突變,有時是有益的。不過對人類的遺傳突變,可肯定都是有害的。
  人體組織細胞內含水70~80%,若將細胞視為溶液,則水為溶劑,靶為溶質。水在細胞內並不是重要分子,雖然它在細胞內佔量很多,但也因此取代力強,而且就算受損亦不影響功能。染色體就不同了,如果受輻射傷害,往往很難復原,取代力極低。染色體的遺傳基因主要由DNA所構成,控制著遺傳和新陳代謝。DNA分子十分巨大,為雙螺旋形。
  游離輻射對靶有直接和間接兩種影響,均會使細胞失去活性。當游離輻射直接擊靶造成靶的受傷,稱為直接行為,不過靶的體積甚小,這種情形很少發生。但間接行為就不同了,細胞含水多,游離輻射會先與水分子作用,藉游離或激發的水分子,或其子代產物的運動與能量轉移影響靶,使靶受傷,因發生的機會大,故較直接行為重要。
  水和游離輻射的作用,首先是氧化還原反應,整個反應過程時間極短(約10-6秒)。反應式如下:
  
  所謂自由根是指具有未配對電子的離子,化性極活潑。以下詳述五種自由根的化學反應。
  一、自由根與自由根互相作用。發生的機會很小,反應後分別生成水分子、氫分子和過氧化氫分子,反應式為: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靶的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