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合氣道 - 教育百科
ˊ
ˋ
ˋ
  • 漢語拼音 hé qì dào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é qì dào
解釋:
  1. 一種武術運動。由日本人植芝盛平於西元1927年所創。其基本技法以打擊要穴與關節為主,在相距一個手臂的距離;借助對方的力量將其摔倒。合氣道講求順乎自然,以柔克剛,故注重鎮靜的精神與軀體的自我控制。 ◎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合氣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é qì dào
解釋:
一種與柔道相似的防身術。是日本人植芝盛平於西元一九二七年所創。在相距一個手臂長的範圍,借對方的力量,將其摔倒。它特別注重鎮靜的精神與軀體的自我控制。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合氣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ikido
作者: 楊忠祥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合氣道起源於日本的武術運動,目前已是亞運會的比賽項目。日本和歌山縣人植芝盛平於一九二七年前後,創立合氣道。其技法包括立姿與坐姿,短刀、刀槍、合氣杖等,網羅徒手與武器的綜合武道。基本技法以打擊要穴與關節為主,至於身法及氣力的運用,則以離心與向心的旋轉原理,無論徒手或持武器,均為一貫招術。合氣道技法不以爭鬥為原則,武而不爭,武而不鬥,也就是所謂順乎自然、柔以克剛的手法。
  合氣道的動作完全是圓的運動,使用的關節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指脊椎骨至兩腳的關節,而以腰為中心,隨時保持頸腰在同一方向;第二類是指雙手臂的關節,包括肩、肘、腕,這些關節與以腰為基點的圓運動相配合,再以個別部位為基點,產生圓運動。換言之,以縱貫腰部的直線為軸,產生圓運動,而後利用連鎖反應,牽動其他部位,產生圓運動,再將對方引導至此圓運動中。
  合氣道所有技法,均以圓形運動的連鎖所構成;以圓形運動的離心力,將對方摔出圓外,或以向心力將對方制服於圓心。圓心運動的重心,必須低而穩,因此合氣道的姿勢要以半側身為主,由側面看,像一正三角錐體在旋轉中發揮力量。
  學習合氣道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是基礎技法,有摔倒法與捉牢法;第二是基本技法,分別有摔倒法、捉牢法及摔倒捉倒法三種;最後階段是應用技法,可分為徒手法、武器法與一對多人法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合氣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