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思考 - 教育百科
ˇ
  • 漢語拼音 sī kǎo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ī kǎo
解釋:
  1. 思索、考慮。
    【例】事關緊要,你決定前要仔細思考一番。
  2. 進行較深入、周到的思想活動。
    【例】外面吵雜的嘻鬧聲,令人無法思考。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思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關連字詞
相似詞: 思索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ī kǎo
解釋:
1.思索、考慮。如:「這件事事關緊要,你要仔細思考。」
2.一種較深入、周到的思想活動。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思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hinking
作者: 楊洲松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思考」指人類心靈以「向內對話」的方式對於現實世界或任何對象所做的理性且主動的反省過程。所謂內向對話猶如自己和自己說話,卻不需要聽話者的狀況,對話的內容極為廣泛,包括已知和未知兩大類。
  以「思考」為理性反省的過程,含著對於現實的反應具有概括性和間接性。概括性是心靈對於生活世界存有的一種抽象活動,經過反省,可將已有的活動與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材料重組歸納加以描述,而成為認識。間接性是透過直接感性的材料,運用已有的經驗引導出新的觀念或概念。「思考」的形式約可分為概念、判斷、推理、假設、理解等;思考的方法則有抽象、歸納、演繹、分析與綜合等。
  「思考」是學習活動中極為重要的項目,教師應用教學情境的設計與預備,使學生產生疑難,進而運用「思考」,解決問題,並逐漸提升思考層次,使智慧發展。
  杜威(John Dewey)曾對「思考」的過程加以分析,實際運用於教學活動中。他認為「思考」不是純粹如柏拉圖主義與觀念論者所相信的,來自於純粹思想的結果;而是必須由某些事物引起,促使心靈進行「思考」活動。即是說,「思考」是心靈與環境互動的結果。若個體行動是在一種簡易平順的狀態下進行,可能不會引起「思考」;但當某些改變產生,使行動不再適合於環境時,就要應用「思考」。因而「思考」起於有問題發生,問題是促使心靈活動的必要狀況。「思考」的歷程是:當一個問題呈現出來時,首先會分析狀況,然後設想必須的行動或假設解決問題的方法,待得到結論後,加以試驗,若有效則付諸實行,實行之後再判斷利害得失,重新修正,直到問題完全決定止。杜威以為,在「思考」過程中,有五個邏輯步驟:(1)發現疑難的情境(暗示);(2)確定疑難究竟在何處(問題);(3)提出解決問題的種種假設(假設);(4)推斷每個步驟所含的結果,探明何種假設能解決困難(推理);(5)進行實驗、證實、駁斥或改正這個命題(驗證)。杜威認為所有的科學發現都按此「思考」模式進行,故稱之為科學的方法或試驗的方法。
  事實上,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時時都在從事思考活動。除了隨機而發或無意義的思想流(思緒)之外,有意義的思考或理性思考都有益於認識、理解,以至產生新的想法,如觀念、見解之類。笛卡爾(R. Descartes, 1596~1650)提倡思考要清楚明白,才能獲得知識。加上杜威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是教育中教師應該參考的教學材料和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u-khó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思索、考慮。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思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臺灣台語 思考
相似詞 考慮、思量、思慮、思索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