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建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ㄧㄥˊㄗㄠˋㄒㄧㄥㄍㄨㄥㄓˋㄗㄠˋㄖㄨˊ:「ㄐㄧㄢˋㄕㄜˋ」、「ㄐㄧㄢˋㄓㄨˊ」、「ㄐㄧㄢˋㄗㄠˋ」。
  2. ㄔㄨㄤˋㄌㄧˋㄕㄜˋㄌㄧˋㄖㄨˊ:「ㄔㄨㄤˋㄐㄧㄢˋ」、「ㄐㄧㄢˋㄌㄧˋ」、「ㄐㄧㄢˋㄒㄧㄠˋ」。
  3. ㄊㄧˊㄔㄨㄧˋㄐㄧㄢˋㄖㄨˊ:「ㄐㄧㄢˋㄧㄢˊ」、「ㄐㄧㄢˋㄧ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àn
解釋:
  1. 成立、樹立、設置。
    【例】建業、建國、建功
  2. 興工製造。
    【例】建橋、建屋
  3. 提出。
    【例】建議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àn
解釋:
[動]
1.成立、樹立、設置。如:「建功」、「建業」、「建校」、「建國」。唐.柳宗元〈封建論〉:「予以為周之喪久矣,徒建空名於公侯之上耳。」
2.興工製造。如:「建屋」、「建橋」。《文選.張衡.東京賦》:「楚築章華於前,趙建叢臺於後。」
3.封立、封賜。《詩經.魯頌.閟宮》:「建爾元子,俾侯于魯。」《後漢書.卷四四.胡廣傳》:「順帝欲立皇后,而貴人有寵者四人,莫知所建。」
4.提出意見。如:「建議」。《漢書.卷五一.鄒陽傳》:「爰盎等皆建以為不可。」《隋書.卷五六.張衡傳》:「衡亦竭慮盡誠事之,奪宗之計,多衡所建也。」
5.傾、倒。通「瀽」。如:「高屋建瓴」、「破竹建瓴」。
[名]
姓。如漢代有建公。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ià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制定法律。《說文解字.廴部》:「建,立朝律也。」清.徐灝.注箋:「凡言建者,皆朝廷之事……律,猶法度也。」

2. 豎起、樹立。《詩經.小雅.出車》:「設此旐矣,建彼旄矣。」宋.梅堯臣〈送趙諫議知徐州〉詩:「鹿車幾兩馬幾匹?軫建朱幡騎彀弓。」

3. 設立、設置。如:「建業」、「建國」。晉.陸機〈豪士賦序〉:「夫立德之基有常,而建功之路不一。」唐.柳宗元〈封建論〉:「予以為周之喪久矣,徒建空名於公侯之上耳。」

4. 構築。如:「建橋」、「建設」。漢.張衡〈東京賦〉:「楚築章華於前,趙建叢臺於後。」清.顧炎武〈楊氏祠堂記〉:「其後人於是即祖墓之旁,建屋三楹為祠堂,以奉其先人,並諸父兄子姓之亡者。」

5. 封立、封賜。《詩經.魯頌.閟宮》:「建爾元子,俾侯於魯。」《後漢書.卷四四.鄧張徐張胡列傳.胡廣》:「順帝欲立皇后,而貴人有寵者四人,莫知所建。」

6. 提議。如:「建議」。《漢書.卷五一.賈鄒枚路傳.鄒陽》:「爰盎等皆建以為不可。」《隋書.卷五六.列傳.張衡》:「衡亦竭慮盡誠事之,奪宗之計,多衡所建也。」

7. 姓。如漢代有建公。

注音: ㄐㄧㄢ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建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