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興趣本位的課程計畫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terest-Based Planning
作者: 周淑卿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興趣本位的課程計畫是依學習者需求、期望,以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設定課程目標、安排學習活動的方式。依杜威(John Dewey)的觀念,教育是個體經驗發展和成長的歷程,主動的學習活動才是促使個體成長的方式;欲使個體主動學習,課程安排必須符合其興趣。興趣本位的課程計畫即來自此種理念。
  安德生(L.W. Anderson)在其一九九一年的一篇文章〔興趣本位的課程方案〕(Interest-Based Program)中提到,興趣本位的課程計畫宜將學習者的興趣融入五個課程發展階段:
  1.在確立課程目標時,涵蓋學生所重視的價值,並以學生各方面興趣的發展為主要目標。
  2.在安排課程活動時,容許學習者依個別興趣與需求選擇所參與的活動,並能適度安排個人的學習進度。
  3.在組織課程內容時,以能激發學習興趣的程度,排列課程內容的順序。
  4.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材料激發學習者的興趣或學習動機。
  5.在學習過程中,由學習者親自操作或練習。
  興趣成為課程計畫中的核心因素,既是主動學習的原動力,亦是學習成效的催化劑。在課程設計上的數項問題是:(1)學習者的興趣難以直接認定,因為興趣經常在變化,亦難以由表面行為判斷,甚至學習者本身亦不確知興趣何在;(2)學習者的興趣有時是零碎的,不易組織;(3)學習者的興趣未必有正面價值,但若經課程設計者篩選,則又必須檢討篩選者的意識型態問題;(4)興趣常易停滯於激發興趣的方法上,而未轉移至課程內容,以致未能達成學習目標;(5)以興趣作為課程組織的基礎,學習內容不易連貫;(6)有形成反知主義的危機。職是之故,興趣本位課程計畫理念的落實,尚須針對關鍵概念「興趣」作深入的研究與界定,並兼採其他途徑,以補不足。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興趣本位的課程計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