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龍文鞭影〕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方志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龍文鞭影〕為傳統家庭蒙養讀物;其前身為明代蕭良有所編撰之〔蒙養故事〕。蕭良有為明代知名學者,曾任國子監祭酒。由於以〔蒙養故事〕為孩童學習文史的啟迪教材,功效甚佳,因此明學者楊臣諍又加以補充訂正,並將書名改為具有形象意義的〔龍文鞭影〕。「龍文」相傳為古代良馬的名字,只要一見到鞭影,就急馳飛奔,不待抽鞭。是取「不用揚鞭自奮蹄」、「好馬不用鞭抽」之意。本書以此為名,亦即喻其取材生動活潑,既可引起學生自動學習的興趣,且可收一日千里的學習功效。
  原書分為四卷,以四言為一句,兩句對偶,各敘述一則典故,共有約二千則典故。全書按韻部編排,遂聯押韻,讓學生可以琅琅上口,過目成誦。其歷史典故之取材非常廣泛,包括道德、文藝、政治、軍事、儒林、方術、怪異、奸佞等。內文之首為「粗成四字、誨爾童蒙,經書暇日,子史須通」,表示本書是以歷史、人物來教導孩童,可在讀經書之餘學習。而內文終以「古人萬億,不盡茲函」,表示學無止境,學生仍須繼續增廣見聞。其內容所錄較著名的人物,在道德思想上有孔子、董仲舒、韓愈、朱熹等;在文學、藝術方面有司馬遷、司馬相如、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歐陽修、司馬光、范仲淹、蘇軾、辛棄疾、顧愷之等;在君臣將相方面有周公、管仲、漢高祖劉邦、魏徵、王安石、包拯、海瑞、廉頗、韓信、衛青等。而其故事則包括一些歷史上廣為流傳的典故,如孟母斷織、毛遂自薦、程門立雪等,還有一些民間傳說,如鷸蚌相爭、李白玩月等,非常引人入勝,可使學生無形中浸淫在歷史文化之中,即使在今日,也是一部富於文化內涵、饒有趣味的歷史故事讀物。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龍文鞭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