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學行動研究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ction Research in Teaching
作者: 簡紅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是一種實務工作者在自己工作中所從事的一種研究方式,目的在藉由自我反省的探究方式,使教育實務工作者能改進其:(1)教育實務;(2)對實務的了解;(3)實務情境的合理性及合法性。在教育實務中,行動研究常被用於學校的課程發展,教學專業發展、學校改革方案及系統性的計畫與政策發展。主要的方法為計畫、行動、觀察、反省的螺旋式循環。
  約在一九四○年代左右,社會心理學家勒溫(K. Lewin)首先使用「行動研究」這個名稱來描述一種「社會科學實驗方法」與「社會行動方案」的結合性研究。他也提出團體決定的效用,並強調研究過程中,參與者的價值。勒溫的工作伙伴及學生也開始研究課程結構與教師專業發展中的問題,行動研究很快地被落實到教育領域中來。然在一九五○年代晚期,由於行動研究被攻擊為方法論的貧乏與非科學性,教育研究者遂撤回到大學,而實務工作者也質疑行動研究是否真的能協助他們改進學校中的實務,因此使行動研究進入了衰退期。直到一九七○年代,由於逐漸專業化的教師對研究角色的要求、詮釋性研究的興起、研究者及教師不滿意傳統的研究及發展的線性模式,以及行動研究被認為是一種可以藉由研究者批判的自我反省而改進實務的有效方法,行動研究的興趣再度興起。近來,行動研究的方法本身已成為一種探究的主題,研究者假定,對於成功的合作性行動研究元素的了解將有助於引導更有效的研究設計及方法。
  行動研究並不限定使用特殊的研究技術,雖然通常教育方面的行動研究者會關注某特定的問題的日誌,製作教室或會議中口語互動的錄音帶,在課後與學生小組訪談等等,但這些記錄的技術並沒有特殊性。同樣地,行動研究也不限定使用特定的資料分析技術(例如,錄音帶及學生作品的內容分析,不同教室事件的發生頻率,或批判的歷史分析)。然而,一般行動研究用以蒐集資料、分析與解釋資料的技術,是與詮釋學家(如俗民誌、個案研究、歷史學家)所用的技術較類似的,而較不同於經驗-分析的研究者使用的技術(相關分析、比較的實驗),這主要是因為研究的對象是行動(實務)、觀點及賦予這些行動意義的歷史脈胳,而不只是行為而已。行動研究的特徵在於它的方法而非技術;這個方法是植基於自我反省的螺旋性概念(一種計畫、行動、觀察、反省的螺旋性循環),表達一種:(1)實務改革;(2)參與者的理解;(3)實務情境的自我投入。此法的嚴謹之處,不在於特殊觀察或分析技術(例如測量工具或統計分析)的使用,也不在於特殊後設技術(如建立測量的信度、效度或統計考驗力技術)的使用,而是在於觀察與反省的詮釋時,以及計畫與行動的建議時,能保持邏輯、經驗與政策上的一致。行動研究應用於教學上,可使教師透過自省,改善教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學行動研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