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良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iá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良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iáng |
解釋:
[形] 1.善、美好。如:「良師」、「優良」、「良宵」。《楚辭.屈原.九歌.東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 2.賢明。如:「賢良」。唐.韓愈〈原毀〉:「嘗試語於眾曰:『某良士,某良士。』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 3.天生的、本能的。如:「良知」、「良能」。 [名] 1.善良的人。如:「除暴安良」。《史記.卷一○六.吳王濞傳》:「誅罰良善,日以益甚。」 2.姓。如春秋時鄭國有良霄。 [副] 1.確實、果然,表示肯定。《史記.卷四三.趙世家》:「諸將以為趙氏孤兒良已死,皆喜。」《文選.曹丕.與吳質書》:「古人思炳燭夜遊,良有以也。」 2.很、甚。如:「良久」、「感觸良多」。《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仁兄所見良是。」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良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良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善、美好。如:「良師」、「優良」。《說文解字.畗部》:「良,善也。」《楚辭.屈原.九歌.東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三國演義》第五七回:「騰身長八尺,體貌雄異,稟性溫良,人多敬之。」 2. 善良之人。《史記.卷一○六.吳王濞列傳》:「誅罰良善,日以益甚。」《鏡花緣》第六○回:「俺聞劍客行為莫不至公無私,倘心存偏袒,未有不遭惡報;至除暴安良,尤為切要。」 3. 賢明。如:「賢良」。《廣韻.平聲.陽韻》:「良,賢也。」唐.韓愈〈原毀〉:「嘗試語於眾曰:『某良士,某良士。』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亦指賢明者。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哀弔》:「昔三良殉秦,百夫莫贖。」 4. 秉賦自然、天生具有。《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中.答顧東橋書》:「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心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5. 歷時長久。《荀子.成相》:「隱諱疾賢,良由奸詐,鮮無災。」三國魏.曹植〈七哀〉詩:「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6. 確實、果然。表示肯定。《史記.卷四三.趙世家》:「諸將以為趙氏孤兒良已死,皆喜。」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古人思炳燭夜遊,良有以也。」 7. 很、甚。表示程度深。如:「良久」、「感觸良多」。《漢書.卷五○.張馮汲鄭傳.馮唐》:「上既聞廉頗,李牧為人,良說,乃拊髀曰:『嗟乎!吾獨不得廉頗、李牧為將,豈憂匈奴哉!』」《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仁兄所見良是。」 8. 姓。如春秋時鄭國有良霄。 |
|
注音: | ㄌㄧㄤˊ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良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