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剝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 注音: | |
解釋: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剝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bō |
解釋: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剝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bō |
|
解釋:
[動] 1.脫落。《廣雅.釋詁》:「剝,脫也。」《莊子.人間世》:「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穀水注》:「文字剝缺,不復可識。」 2.脫去。唐.白居易〈新樂府.杜陵叟〉:「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水滸傳》第四三回:「朱貴慌忙攔住,李逵方纔住了手就士兵身上,剝了兩件衣服穿上。」 3.除去物體外表的皮殼。如:「剝橘子」、「剝花生」、「抽絲剝繭」。 4.強制除去。如:「剝削」、「剝奪」。〈後漢書.卷七八.宦者傳.序〉:「狗馬飾雕文,土木被緹繡。皆剝割萌黎,競恣奢欲。」 [名]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艮(☶)上,剝落之象。 |
|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bāo |
|
解釋:
(一)之語音。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剝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 四縣音 |
|
| 海陸音 |
|
| 大埔音 |
|
| 饒平音 |
|
| 詔安音 |
|
| 南四縣 |
|
釋義:
|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剝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 音讀: |
【白】pak
|
解釋:
|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剝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
㈠ (讀音)ㄅㄛ 1. 裂而除去物體外層。如:「抽絲剝繭」。《說文解字.刀部》:「剝,裂也。」《詩經.小雅.楚茨》:「或剝或亨,或肆或將。」漢.鄭玄.箋:「有解剝其皮者,有煮熟之者。」宋.蘇軾〈七月五日〉詩:「新棗漸堪剝,晚瓜猶可餉。」宋.楊萬里〈萬安道中書事〉詩:「玉峰雲剝逗斜明,花徑泥乾得晚行。」 2. 脫落。《廣雅.釋詁》:「剝,脫也。」《莊子.人間世》:「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穀水注》:「墓前有碑,文字剝缺,不復可識。」 3. 脫去。唐.白居易〈新樂府.杜陵叟〉:「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水滸傳》第四三回:「朱貴慌忙攔住,李逵方纔住了手就士兵身上,剝了兩件衣服穿上。」 4. 強制奪取。如:「剝削」、「剝奪」。《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下》:「割剝百姓,以奉寇讎。」《後漢書.卷七八.宦者列傳.序》:「狗馬飾雕文,土木被緹繡。皆剝割萌黎,競恣奢欲。」《南齊書.卷四八.列傳.孔稚珪》:「獷情濁氣,忍并生靈,昏心狠態,吞剝氓物。」 5.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艮(☶)上,剝落之象。 ㈡ (語音)ㄅㄠ,ㄅㄛ之語音。 |
|
| 注音: | ㈠(讀音)ㄅㄛ ㈡(語音)ㄅㄠ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剝 |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