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祠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zōng cí |
解釋: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宗祠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zōng cí |
|
解釋:
私家所設立,供奉祖先神主的祠廟。《紅樓夢》第一○四回:「賈政便叫遞了一巡酒,都歇息去罷。命眾家人不必伺侯,待明早拜過宗祠然後進見。」也稱為「家廟」。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宗祠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 作者: | 李豐楙 |
| 日期: | 2000年12月 |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
名詞解釋: 宗祠是祖先崇拜的祭祖場所。中華文化中以儒家為主,講究祭祀禮儀,五禮中有吉禮,祭祖即為祭拜祖先的吉稷,根據〔禮記、王制〕祭祀祖先的場所稱為「廟」,天子有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一,庶人無廟而祭於寢,其後歷代流傳而漸分變化,臺灣地區將它稱為祠堂、祖堂、家廟或公廳。在清制,原是有官爵而又有財力者才有;但在民間則因閩粵移民漸多而宗族較眾,縱使無官爵也可因族人多、財力大而興建祠堂,其規模大小則依宗族子孫的經濟情況、祀業的多寡及該族的人數多少,而有祠堂與公廳(客家人稱為祖堂)等。臺灣則因移民之故在祠堂所奉的列祖列宗,則有唐山祖、開基祖及歷代先祖,不過較近的則以高曾祖禰四世為主。一般都在亡後由魂帛經點主後即為神主,三年喪滿後即可移到家廟的神龕,稱為「進主」;如未設家廟即奉於廳堂,以公媽牌為供奉。宗祠的祭祖時間,先秦有四時祭祀的禮節,其後則較簡化,除了生、死日的愍忌、忌祭外,多只春秋兩祭,目前大多選在清明及冬至二日,此外在年節等也有祭拜。家庭式的祭拜時,祭品較為簡單,而闔祖的宗祠祭祖則較為隆重,必須採行三獻禮,由禮生來主持,所有宗族中的代表人物都要與祭,行禮如儀,虔誠禮敬。所獻的祭品中凡有金、香、燭、炮及各色祭品:金銀紙為大銀、刈金;香則用二樣香條及線香;燭則有紅、白;而炮則用排炮。祭品則客家用牲醴,有五牲(全豬、全羊及全雞、鴨、魚)、三牲(全豬、全雞、全魚);閩南人則以菜肴為主,雞、鴨不用全隻而用切盤。此外尚有糕粿、茶酒及時鮮水果。獻禮時所有的祭品依序排列於神前桌案上,案前三杯茶、五杯酒,雞、鴨等主菜在前,菜肴在後,飯、粿置於兩旁。行三獻時即由主祭、陪祭者分別供獻。祭祖儀式中族人團聚,既可表達孝敬之心,後代子孫報本反始;也可激勵族人奮發有成、光宗耀祖,所以在臺灣經歷劇烈的社會變遷之後,宗祠及其祭祖典禮仍然能繼續,主要的即是中國人的家族主義,對於工商企業的經濟發展至今仍具有影響力,祠堂祭祖即是其具體表現,故仍是祖先崇拜的重要象徵。 |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宗祠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 屬性: | 名 |
| 四縣音 |
|
| 海陸音 |
|
| 大埔音 |
|
| 饒平音 |
|
| 詔安音 |
|
| 南四縣 |
|
釋義:
|
|
| 相似詞: | 【祠堂】 |
| 對應華語: | 宗祠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宗祠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 音讀: |
tsong-sû
|
解釋:
|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宗祠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