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理想國〕的教育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heory of Education in [Republic]
作者: 徐宗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理想國〕(Republic,亦譯為〔共和國〕或〔烏托邦〕)是希臘哲學家兼教育家柏拉圖(Plato, 427~347 B.C.)有關教育的兩部著作之一;另一是〔法律〕(Laws)。〔理想國〕是柏拉圖壯年時期的作品,極富理想的色彩;〔法律〕則為晚年時期的作品,由於人生經歷已多,理想的色彩減退,現實的色彩因而增多。著名的西方自然主義的教育家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曾經說〔理想國〕是西方最早的一篇教育文獻。柏拉圖構想了一個「理想國」,將希臘當時社會的優點擷取,再加上他個人對未來國家的理想而成。他注意到一個理想的國家,不能由自私自利的個人組成,因而在教育理論上,盡量消除人的自私;另外,一個理想的國家,不能沒有正義;故而在人們各盡所能的情形下,哲人王(Philospher-King)、衛士、百工將各司其職,各盡其分,因此一個和諧的社會必會建成。柏拉圖以為教育具有選擇與鑑別的功能;在人們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金質的人適合於哲人王的培養,銀質的人適合於衛士(軍人)的培養,銅質的人適合於百工的養成,全由教育篩選決定。柏拉圖的〔理想國〕第七篇描述了他對理想中教育的看法:兒童在七歲以前是由其父母照顧、養護與教育;七歲以後即須送至國家所設之學校接受教育。故事、傳說、韻律、音樂將是兒童教育的內容;集體的生活方式,主要的就是破除自私自利的習性。七歲到十八歲的兒童及青年則接受音樂、舞蹈、道德、讀、寫、算、體操等。此時即舉行第一次甄選,通過後,即進入衛士養成教育階段。十八歲至二十歲的教育,主為體育與軍事訓練。二十歲至三十歲的教育內容,計有數學、算術、幾何、音樂等學科。此時即舉行第二次甄選,及格者即接受哲人王的培育過程。三十歲至三十五歲時的教育學科,多偏向各專門性的學識,如辯證、形上學、純粹實在及純粹知識的研究。三十五歲至五十歲,這些經過二次篩選的準哲人王,須進入社會,從現實的社會生活經驗中,印證理論與實際間的差異。柏拉圖相信一個理想國中的公民,在心智上必能謹慎,在情感上必能堅忍,在欲望上必能節制。因為唯有理想的人,才能組成理想的國家。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理想國〕的教育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