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均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ㄉㄥˇㄊㄨㄥˊㄒㄧㄤㄉㄥˇㄖㄨˊ:「ㄐㄩㄣㄏㄥˊ」、「ㄐㄩㄣㄉㄥˇ」、「ㄆㄧㄥˊㄐㄩㄣ」、「ㄐㄩㄣㄑㄩㄢˊ」、「ㄆㄧㄣˊㄈㄨˋㄅㄨˋㄐㄩㄣ」、「ㄕˋㄐㄩㄣㄌㄧˋㄉㄧˊ」。
  2. ㄉㄡㄑㄩㄢˊㄅㄨˋㄖㄨˊ:「ㄐㄩㄣㄎㄜˇ」、「ㄌㄠˇㄕㄠˇㄐㄩㄣ」、「ㄐㄩㄣㄧˇㄊㄨㄛㄒㄧㄢ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均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ūn
解釋:
  1. 等同、相等。
    【例】平均、均權、貧富不均
  2. 皆、全部。
    【例】老少均安、均已脫險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ūn
解釋:
[形]
等同、沒有輕重多寡之分的。如:「平均」、「均勻」、「貧富不均」、「勢均力敵」。
[副]
1.公平、相等。如:「均分」、「均攤」。
2.皆、全部。如:「老少均安」、「均已脫險」。
[動]
調和、調節。《詩經.小雅.皇皇者華》:「我馬維駰,六轡既均。」漢.毛亨.傳:「均,調也。」晉.張協〈七命〉:「營匠斲其樸,伶倫均其聲。」
[名]
1.製造陶、瓦器時所用的旋轉臺。《管子.七法》:「不明於則而欲出號令,猶立朝夕於運均之上。」
2.量詞。古代計算容量的單位。二千五百石為一均。《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令官作酒,以二千五百石為均。」
注音:
漢語拼音: yùn
解釋:
[名]
和諧的音。通「韻」。《文選.成公綏.嘯賦》:「音均不恆,曲無定制。」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in/ku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ㄐㄩㄣ

1. 均勻、公平。《說文解字.土部》:「均,平遍也。」《詩經.小雅.北山》:「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論語.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2. 普遍、全面。如:「老少均安」、「均已脫臉」。《管子.立政》:「視肥墝,觀地宜,明詔期,前後農夫,以時均修焉,使五穀桑麻各安其處,由田之事也。」《墨子.尚同下》:「千里之外有賢人焉,其鄉里之人皆未之均聞見也,聖王得而賞之。」

3. 相等、同。如:「均等」。《國語.楚語下》:「君有二臣,或可賞也,或可戮也。君王均之,群臣懼矣。」三國吳.韋昭.注:「均,同也。言賞罰無別,故懼。」三國魏.曹植〈當欲遊南山行〉詩:「大匠無棄材,船車用不均。」

4. 調和、調節。《詩經.小雅.皇皇者華》:「我馬維駰,六轡既均。」晉.張協〈七命〉:「營匠斫其樸,伶倫均其聲。」

5. 衡量、比較。《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清.王闓運〈禦敵論二〉:「均之治末,莫若力戰。」

6. 製造陶、瓦器時所用之轉輪。同「鈞」。《管子.七法》:「不明於則而欲出號令,猶立朝夕於運均之上。」

7. 量詞。古代計算容量之單位。二千五百石為一均。《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令官作酒,以二千五百石為均。」

㈡ㄩㄣˋ

和諧之音律。通「韻」。漢.賈誼〈惜誓〉:「二子擁瑟而調均兮,余因稱乎清商。」晉.成公綏〈嘯賦〉:「音均不恆,曲無定制。」

注音: ㈠ㄐㄩㄣ ㈡ㄩㄣ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均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