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不蔽之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不蔽之福是指心知免於蔽塞愚闇時,自然能得到名利福祿種種幸福,語見〔荀子.解蔽篇〕。根據荀子之說,人心常因私欲偏執,蔽於一曲,不識大體,乃至招災速禍(參見「蔽塞之禍」)。其說人心之蔽為:「欲為蔽、惡為蔽;始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蔽;古為蔽、今為蔽」,舉凡人君、人臣、學者鮮有不因蔽塞而致禍。唯有「仁智且不蔽」者,能獲得不蔽之福。荀子於是列舉三類不蔽之福:人君之福、人臣之福以及學者之福。首先商湯有鑑於夏桀因蔽塞失德喪邦,於是任用伊尹;周文王有鑑於殷紂因蔽塞失德,於是任用呂望。商湯與周文王終得天下,於是「遠方莫不致其珍,故目視備色,耳聽備聲,口食備味,形居備官,名受備號。生則天下歌,死則四海哭,夫是之謂至盛……此不蔽之福也。」賢君行仁政而得人民愛戴,仍然可以享有感官物質方面的殊遇,同時還有備受尊崇的殊榮。
  其次,身為人臣,如能不受權慾私心的蔽塞,不嫉害賢能,也可獲致人臣之福。荀子舉例說:鮑叔、甯戚、隰朋等人,因仁智且不蔽,所以能扶持管仲,得到與管仲相當的名利福祿;召公、呂望因仁智且不蔽,所以能扶持周公,而得到與周公相當的名利福祿,這就是人臣之福。
  最後學者最容易因為學說立場的偏執而導致蔽塞,唯有孔子仁智且不蔽,能以學識治理心術,足以傳承先王之道。因此孔子雖為一家之言,其學說卻周遍博洽,免於積俗流弊,「故德與周公齊,名與三王礆;此不蔽之福也。」孔子布衣,卻受千秋萬世尊崇,正是學者之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不蔽之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