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系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hēng tài xì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生態系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hēng tài xì |
解釋:
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構成的體系。此一體系包括有生命部分:如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及轉變者等;以及無生命部分:如陽光、水、空氣、溫度、土壤等及其他各種因子。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生態系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Ecosystem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生態系是生物和周遭環境所構成的複雜體系。生態系沒有一定的大小,小如一個小水灘,大至整個地球,都可視為生態系。生態系包含生態系的組成和結構、能量流動、營養循環等三大部分。生態系的基本組成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包括所有綠色植物、非綠色植物、動物(包括人類)和微生物等。這些生物組成分,依其在生態系營養階層上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差異,又可歸納成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以其它生物為食)和分解者(細菌和真菌)等。生態系中的生物很難獨立生存,每種生物都有其特殊的生態區位和功能,彼此以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方式,直接或間接的連結一起。生態系中的非生物成分包含有土壤、水,火、空氣,溫度、濕度、風、雨、日光、壓力和營養物質等,除可供給生物生長和活動的空間外,也提供生物生長、生存和繁衍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和環境條件。不同的生態系,組成重點也不同。生態系中營養鹽循環和能量流動密不可分,營養鹽在生態系中處於一種循環狀態,可以反覆的被生物體所利用;能量則是一種單方向的流動,不斷的由外界輸入,經由生物體使用後,消失於大氣中,無法重覆使用。營養鹽循環和能量流動,必須借助生態系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來完成。生態系中的物質種類不勝枚畢,其中水、碳、氮、磷和硫等五種元素是生物生存活動十分需要的物質,也是影響生態系結構和平衡的重要元素。(參見『營養鹽循環』、『能量流動』、『食物鏈』)。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