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使川原,三郎 - 教育百科
使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eshigawara, Saburo (1953-)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日本舞蹈家、編舞家。生於東京Sendagaye,原本學習雕刻,後隨Saiga Toshiko學習芭蕾。1981年開始發表獨舞作品,也參與服裝秀的編排。1985年他成立 使川原三郎和Karas舞團。1986年以《蒼白的少年》(L´enfant pâle)一舞受到注目,同年以《風之端》(The Point of The Wind)參加法國Bagnolet國際編舞大賽獲得銀牌獎,並被邀請至巴黎Espace Quirom和Aix-en-Provence藝術節演出,成為國際競相邀請的編舞家。1988年獲日本「舞蹈家評論協會」授與舞蹈獎。雖然西方有些舞評家稱他的舞蹈為「後-舞踏」,但 使川原強調他的舞蹈和舞踏非常不同,因為他的動作語彙有時會應用芭蕾的動作為素材。他並不排斥機械物質和流行文化,他認為物質本身便是一種生命的表現力,他巧妙地選擇物質,應用物質造成強烈的舞蹈視覺景像,例如在鋪滿碎玻璃的地板上跳舞,穿著插滿大片碎玻璃的衣服而舞;同時選擇震耳欲聾的嘈雜音響,好像表現出新機械時代的危機。他於1992年所創作的(Noiject)便是一例 ── 這個舞名是由英文的Noise(噪音)和Object(物體)兩字合併而來。他的舞蹈無論在動作上、物質的選取、燈光和音樂的設計方面都十分強烈和突出,不僅有現代的色彩,同時也兼備有東方的禪學之味,他是日本新一代極為成功並受西方舞蹈界喜愛的編舞家。除了舞蹈和繪畫、雕塑設計之外,他還寫詩和導演影片。重要作品:《風之端》(The Point of The Wind, 1986)、《蒼白少年》(L´enfant pâle, 1986)、《星座》(Constellation, 1986)、《藍天的臂膀》(The Arm of the Blue Sky, 1987)、《青色隕石》(Blue Meteorite, 1987)、《電氣之敵》(The Enemy of Electricity, 1987)、《月是水銀》(The Moon Is Quicksilver, 1987)、《月之馳》(Station, 1987)、《夜想》(A Thought in the Night, 1988)、《三郎斷片》(Saburo Fragment, 1988)、《石中花》(Ishi-No-Hana, 1988)、《憂鬱》(Melancholia, 1989)、《體之夢》(Karado-No-Yume, 1989)、(Saragens, 1988)、《心得》(The Wisdom of the Buttons, 1989)、(Dah-Dah-Sko-Dah-Dah, 1991)、《書頁之骸》(Bones in Pages, 1991)、(Noiject, 1992)。影片作品:(Keshioko, 1993)。出版作品:《Home To Kuri, 1994》。他曾應邀來台在新舞台及國家戲劇院演出。
參照:
求龍堂《青色隕石 ──  使川原三郎》1989、Selma Jeanne Cohen《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1998.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使川原,三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