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偶像 - 教育百科
ˇ
ˋ
  • 漢語拼音 ǒu xiàng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ǒu xiàng
解釋:
  1. 以土、木、金屬或其他材料所製成的神佛塑像。
    【例】基督教的教義明言禁止教徒祭拜偶像。
  2. 比喻崇拜的對象。
    【例】許多大明星都成為青少年心中的偶像。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偶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ǒu xiàng
解釋:
1.以土木金屬或其他材料所製的神佛塑像。如:「基督教是禁止祭拜偶像的。」
2.比喻崇拜的對象。如:「他一直是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偶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dol
作者: 蘇進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偶像一詞出自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新工具〕第一卷,是指阻礙人類認識外在客觀世界、獲得真理的心理蔽障。培根認為當心靈被偶像纏繞時,不可能真正反射出自然光亮,要能正確反應客觀事物、正確認識世界,必須排除嵌在心靈深處的各種偶像。依其性質,分為四種:種族偶像(Idols of the Tribe)、洞穴偶像(Idols of the Cave)、市場偶像(Idols of the Market)和劇院偶像(Idols of the Theatre)。
  1.種族偶像:是人性普遍具有的缺失,人們常把人類本性混雜到事物本性中,歪曲了事物的真相,總想像事物中有比實際所見更高的秩序和原則,只見到大家所接受且願意相信的原則,而忽略任何原則都有例外,易受外在新奇事物的影響,追求沒有事實根據的思想,而落於虛構的最終因(final causes),受浮動情緒和感官誤導而誤入歧途。
  2.洞穴偶像:是來自理智的本性,具有個人特質,個人從自己的性格、嗜好、所受教育、所處環境出發來觀察事物,因而歪曲事物的真相,好其所好,惡其所惡,以自己的眼光看任何事情,異中求同者有之,同中求異者有之,好古戀舊者有之,務事新奇者有之,捨本逐末者有之,趨本捨末者有之,凡此皆是不能窺見事務真貌的原因。
  3.市場偶像:指的是人們使用不確定、不嚴謹的語言概念,而產生思想上的混淆,培根認為這是最棘手的。市場偶像有兩種,一種是文字根本代表不存在的事務,像第一推動者或其他類似虛構的名稱等;一種是文字雖指稱實際存在的事物,但卻在誤用、不當定義或演繹等因素下而導致意義不明。
  4.劇場偶像:較晚形成,指的是不加批判而盲目順從傳統的或當時流行的各種科學和哲學原理、體系和權威而形成錯誤,在培根看來,流行的哲學體系都不過是舞臺劇,以一種不真實的幻景,來表現哲學家自己所創造的世界,這雖比真實世界精緻、滿意,卻遠離客觀真理,因此他批判哲學派別中詭辯的(sophistic)、經驗的(empiric)和神學唯心學派,指出詭辯學派的哲學家,太仰賴那套似是而非的邏輯系統,經驗學派的哲學家曉得利用經驗,但卻顯得急功近利,以偏蓋全,神學唯心學派則以自己臆造的虛幻世界,取代真實客觀的世界。
  偶像論指出思想的痛象即偶像,人們必須摒除思想的四個偶像,才能使思想客觀、正確、完整及周延。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偶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偶像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