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學前教育的社會學分析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湯梅英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學前教育的社會學分析係運用社會學的原理原則來探討學前教育的結構與功能及其變遷。
  學前教育係指兒童未進入小學正式教育階段之前的啟蒙教育。學前幼兒主要的生活環境是家庭,接觸的成人主要是父母。由於幼兒的行為表現和學習均有賴生理的成熟,世界各國對於學前教育多採自願入學方式,未將其列入正式教育系統,不屬於義務教育的範圍。
  家庭和父母是幼兒最早的學習環境及學習和模倣的對象。工商業發展及都市化所形成的社會變遷,改變了家庭的組織與功能,使原先以家庭為主的學前教育,逐漸轉入於類似正式教育的機構。同時基於人類潛能及早開發的體認,以及幼兒社會化人格正常發展的需要,學前教育已漸受各國政府的注意。除普設公立性質的施教機構且有實施免費的趨勢外,並對私人興辦學前教育機構,訂有管理、考核、獎勵等措施,以維持學前教育之品質。
  學前教育機構大致可分為:屬於教育機構的幼稚園;屬於托兒、保育性質的托兒所;以及兼具教育和保育性質的幼兒園。然而隨著學前教育的普及,學前教育的性質已逐漸成為銜接家庭教育與正式學校教育的橋樑,須兼具教育及保育的功能,以符合幼兒的需要。通常學前教育就學的年齡為二、三歲至五、六歲。學前教育的目的在於維護幼兒身心之正常發展,而不在知識的獲得。其課程設計及內容多以提供幼兒發展智力、生理、體能、社會能力及情緒為主;以遊戲、活動的形式,使幼兒參與團體活動,培養其社會能力。由於此階段幼兒可塑性極大,易於接受社會規範,因此學前教育有社會化的功能,從遊戲活動中教導幼兒社會價值、規範,協助兒童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發展社會能力。
  一九六○年代以來,許多學者研究發現,文化背景對個人心智能力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教育機會的不平等常由於幼兒早期所處社會文化不同所造成,有些社會階層兒童鮮少文化刺激,對於未來發展有不利的影響。因此許多國家開始實施各項學前教育計畫,以改善文化不利的學前兒童的社會環境,增加文化刺激,促進其智力發展。同時對於智能未達到接受小學教育的兒童,亦給予補救性質的學前教育。
  總而言之,學前教育若以社會學的角度分析,係具有多樣化的功能,除與家庭教育密切配合,以健康教育、生活教育及倫理教育為主外,還提供有系統的教學活動,同時為職業婦女提供照顧子女的適當環境;為家庭環境欠佳的兒童提供補償教育的機會,以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學前教育的社會學分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