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運動社會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cialization of Sports
作者: 胡天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一九六○年代末與一九七○年代初,運動社會化的研究與運動社會學的發展緊緊相繫,這類研究在一九八○年代雖然未繼續擴延,但卻有豐富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基本上可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一個人如可變成願意參與運動,即進入運動的社會化(socialization into sport);第二類是參與運動的後果是什麼,即經由運動進行社會化(socialization through sport)。
  就第一類研究而言,研究者係採取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理論的架構,來探討一個人如何獲得必要的知識、技巧與價值,而成為一個運動參與者。主要的獨立變項有三:社會化的主要動因(即最有影響力的重要他人是誰?);社會化的情境(例如,一個人接觸到運動設施的機會);個人特質(例如,動機與人格類型)。這三個獨立變項以代理人研究最受注意,該類研究探討誰能在有意與無意之間分配關愛與獎懲,促使一個人參與運動。大部分的研究確認出家庭、同儕、老師及教練是最主要的代理人。另兩類獨立變項的研究則較少。
  一旦人們經由社會化進入運動後,他們的個人成長便可能在運動環境中獲得成長或遭到壓抑,這類研究雖然不少,例如不同類型的運動是否導致特定的行為後果等,但是到底這些後果是如何導致的,亦即導致這些後果的機制(mechanisms)是什麼,則較缺乏研究。早期的研究集中在一般性的運動行為與價值之獲得,例如競爭觀、成就觀、合作與領導以及運動技術等。近期的研究則集中在比較特定的行為後果,例如道德行為與社會流動等。最近幾年,研究者逐漸重視組織結構與競技性的環境對運動員的影響,例如許多研究發現參與運動的學生比不參與運動的學生,由於身處強調成功勝利的競爭環境,而更具有職業傾向。
  未來的研究方向將不只限定在社會學習論與實徵論的傳統,而將採取整合歷史與文化的鉅觀角度,並採用質性研究方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運動社會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