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管理理論 - 教育百科
古 | |
典 | |
管 | |
理 | |
理 | |
論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lassical Management Theory |
作者: | 廖又生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古典管理理論是圖書館管理理論發展之濫觴,一般管理學者亦稱其為程序學派(The Process School)或硬體學派(Hard School),其主要包括4大分支: (一)科學管理學派(Scientific Management School):由美國管理實務家泰勒(Frederick W. Taylor, 1856-1915)所創,著有〔科學管理原理〕(The Principle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一書,主張管理(尤其是基層作業管理)應符合四大法則: 1.建立標準化工作尺度,以替代臆測及摸索。2.針對員工施予專業化訓練,提高其工作技能。3.員工需分工與協調,以追求最大效率。4.單位間或人員間需合作,俾使工作符合科學原理。(二)行政管理學派(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School):由法國管理學家費堯(Henry Fayol, 1841-1925)提出,著有〔產業及一般管理〕(General and Industrial Management)一書,認為管理(尤其是高階層管理)應力求以下諸原則的實踐:分工、權威與責任、紀律、命令統一、指揮統一、個人利益置於共同利益之下、員工的酬勞、中央集權、層級節制、秩序、公正、員工任期的安定、自動自發、團隊精神等項,世人慣稱「費堯十四項管理原則」,費堯亦最早提出規畫、組織、控制、指導及協調等管理程序(Management Procees)構成要素,奠定了管理學發展的基礎。 (三)科層制(Bureaucracy):德人韋伯(Max Weber, 1864-1920)所構建,他以為組織管理如能符合:有正式的地位與職掌、專業分工、依法統治、層級節制、永業化、地位與薪酬取決於年資等六個要件,即是理想型(Ideal Type)組織;韋伯並提出合法化權威(Legal or Rational Authority)觀念,主張統治者必須擁有權力來源的正當性,所謂傳統式權威(Traditional Authority)或超人化權威(Charismatic Authority)終非組織治理的常軌。 (四)動態管理學派(Dynamic Management School):本學派可以說是古典管理理論邁向新古典管理理論(Neo-Classical Management Theory)的樞紐,動態管理學派代表人物是美國管理學家佛萊特(Mary Parker Follett, 1868-1933),他以協調(Coordination)、情勢法則(Law of Situation)、職能合作(Functional Cooperation)、額外價值(Plus Value)等觀念勾勒出管理理論的精義,從其學說中可看出許多人類行為的心理因素,無怪乎也有人將動態管理學派視為行為學派的一支。 綜觀上述古典管理理論的主要學說要旨,可歸納出其以標準化、專業化、效率化、制度化及協調化為重點,並企圖建立管理的普遍性原則,故圖書館管理學家薩穆爾及麥克略爾(Alan R. Sammuels and Charles R. McClure)2人即稱古典管理學家為效率專家或非管理科學家。 古典管理理論恆以正統學派(The Orthodox School)自居,重制度遠過於重人性,是以該學說常被運用於圖書館館藏、設備、產量及其他資源的規畫與管理問題之解決。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古典管理理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