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齊克果的哲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hilosophy of Kierkegaard
作者: 楊龍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齊克果(Sören Kierkegaard, 1813~1855)是丹麥的存在主義哲學家及神學家,為學者推崇為第一位存在主義者或存在主義之父。他的學說重點是個人具體的存在、存在的提升、自由的選擇,比後起之存在主義者更重視以基督教架構來發展其哲學觀。
  齊克果的哲學觀點與其個人生平及社會背景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他於一八一三年生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曾考過神學學位;於一八四一年至柏林聽德國觀念論者謝林(F.W.J. Schelling, 1775~1854)講課,回國後發表多篇論文;至一八五五年逝世,年僅四十二歲。齊克果曾於幼年時摔壞了背且雙腳不齊,加以其牧師父親的宗教家風,促進其孤獨、憂鬱的性格。大學時曾生活放蕩,絕望占領了他的整個精神;他希望在哲學及神學裡能尋獲安身立命之道,卻發現當時盛行的德國觀念論、黑格爾哲學過分強調普遍、客觀、主知、抽象的理念,以至於忽略了獨特、主觀、情感、具體的個人存在。當時基督新教的儀式化使齊克果反省到合理的宗教形式所要求的「絕對真理」無情無味,已失去了基督教本有的精神。形式化的宗教欠缺內在修養;也無法幫助齊克果解決心理上思想上的困感。一八三七年戀愛失敗,他把這些經歷解釋成上帝對他的譴責與考驗。一八四五年因論戰,使齊克果從人群與朋友中孤立起來,從而發現「自身的存在」是個人的,與別人無關。由此一再體驗到個人存在問題,因而對當時正勃興的科學工業有一種深刻的反省;認為工業革命所引導的大眾化、通俗化與普遍化,對個人個性、自我、獨立性有不利的影響。
  齊克果基於個人的經驗及對社會的反省,發展出一些哲學觀點。認為人的存在有三種等級:感性的、倫理的、宗教的。感性的存在指人只求享受與滿足,但也容易失望憂懼;倫理的存在指人可以表現出仁人君子的行誼;宗教的存在指人性全部的可能都發揮達到神性的境界。三種存在的說法,顯示出存在先於本質及不斷提升的想法;人在生活中體驗了孤獨、絕望、患得患失,進而運而理智進行哲學的分析與批判,最後創造出較佳的本質並提升存在的層次,實現自我。他也認為存在是個人單獨、可變化、能把握現在、能自由選擇、能面對神,故而反對西方長期以來偏重抽象思想體系及普遍規律的傳統;又把哲學思想歸結到宗教信仰,認為人對神的信仰才是存在之根本,是存在得以提升的動力。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齊克果的哲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