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威教育哲學 - 教育百科
杜 | |
威 | |
教 | |
育 | |
哲 | |
學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Philosophy of Dewey |
作者: | 朱啟華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常自稱其哲學體系為「經驗的自然主義」或「自然主義的經驗論」,但其所說的經驗(experience)與古典經驗主義者所主張的有別。杜威將經驗分為「直接的經驗」(Immediate Experience)與「反省的經驗」(Reflective Experience,二者並不對立,而是具有不斷循環的辯證關係。如兒童原來對那些東西可燃並不知道,若由開始燒紙張學習,發現紙很容易燃燒,就可形成紙是可燃的概念。杜威解釋,直接燃燒紙張的活動歷程是直接經驗,所形成的抽象概念則是反省的經驗。故反省經驗源自直接經驗,所形成的反省經驗具有在日後認知歷程中之指導作用;但二者在經驗中可能產生進一步的辯證關係。這種情況發生在以反省經驗為主的歷程中,與直接經驗發生衝突時。即如當認知主體發現有些物品是不易燃的時候,直接經驗也就改變了原有的反省經驗,而形成新的經驗內容。擴大的新反省經驗又能主宰新的直接經驗,再行認知並辨識;另一方面,直接經驗又能充實並增加反省經驗。依此直接經驗與反省經驗不只消弭了主體及客體的對立,對教育理論也有極大的影響。依照杜威的觀點,進步主義的教育學者,重視「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教育理論,認為學習的成就來自於學習者與環境間的互動,只有在互動中所產生的知識,對學習者才有意義。故不能忽略學習者的外來的目的,又由於學習者的知識是來自於學習歷程中不斷的與環境互動,因而社會認同的道德或民主社會欲培養的公民德行,在學校的學習活動中,即應將學生逐漸社會化。即學校應當與社會緊密結合,以培養良善的社會公民。因此教育不只要注意學習歷程對學習者的意義,更應了解學習的產生不只限於學校,而是存在於日常生活的各方面。 杜威哲學重在教育方面,又因其曾設學校以實驗其教育主張,曾受美國教育界的重視;但也受到多方面的批評。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杜威教育哲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