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納特卡計畫 - 教育百科
文 | |
納 | |
特 | |
卡 | |
計 | |
畫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Winnetka Plan |
作者: | 何澍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文納特卡計畫是美國華虛朋(Carleton Washburne)於一九一九年接任伊利諾州文納特卡市的教育局長時,在該市的公立中、小學推廣施行的教育計畫。該計畫是個別化教學法的一種,十分重視課程的研究和發展。在此計畫中,課程和教材的編選是教師的責任;是教師深人研究後,依據學生的智力、年齡和實際經驗擬定的,並且為學生準備診斷測驗和練習教材,使學生依據個人學習情況,進行個別學習。文納特卡制的目的是在培養學生基礎學科能力,並發展其個人才智和社會能力。 文納特卡計畫中的課程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礎課程,也稱工具課程,即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包括數學、閱讀、語言、常識和史地,所有學生在這些科目的學習上都必須達到某一程度的基本能力,因此課程皆以單元教材方式編製,並以個別化教學方式進行,即學生按個人學習速度,自我學習、自我校正,然後參加測驗。在學業管理上,當學生通過某學科的全部單元,即可進入該科的進階課程。 第二部分課程是社會、文化方面的創造活動,目的是讓學生應用知識,提高欣賞力和創造力,以及發展團體生活習慣及社會潛能。活動項目甚多,包括文藝、體育、音樂、學生自治活動等;此類課程則是以小組活動的方式進行,且強調活動本身,所以並無學術性的考核標準,其效果乃由師生共同檢討、評定個別表現。基礎課程和創造活動課程的安排,以每日上下午各一半的時間來分別學習為原則。 文納特卡計畫在該市中小學校推廣使用後,其發展頗受注目,並被世界各國教育工作者廣泛地研究和試用;但是該計畫本身亦有其限制,即必須有教育行政當局的支持,在學校組織、課程設計和教材編選方面進行全面性調整,才能順利實施。此外,由於該計畫中,同一學生在各學科的學習進度可依能力分屬不同年級,因此相關學科間易產生聯繫上的困難,而學生亦可能因其喜愛與否而偏廢某些學科,是其主要的缺點。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