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大時段教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locktime
作者: 周淑卿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為使教學時間的運用更機動而有彈性,乃突破一節課幾十分鐘(通常為四十~六十分鐘)的時間規定;而以一小段時間為時段,作為教學的單位時間。不同深淺、性質的教學,則視需要組合幾個時段,加以利用,此稱為大時段教學。
  傳統的學校課程時間安排,是以固定的四十至六十分鐘為一節,一天的教學固定為五至七節。但是對許多教學活動而言,一兩節課的時間若不是太長就是太短。例如要作戶外標本採集或實地訪查,可能兩節課都不夠;但是要作一個簡單的實驗以澄清一個概念,或許兩節的時間又太長了。此外,隨著學生分組方式的不同,所需的時間也有差異。固定的一節課時間也常出現難以調配的現象。為了配合教學活動並適應班級學習的需求,有些學者希望課表更機動,可以將上課時間延長、縮短、合併、調動。大時段教學即是以十五至三十分鐘為一時段,提供不同長短、不同頻度的教學活動利用。教師可以視教學目標來組合時段。例如社會科在剛開始的課程簡介,可安排一時段;第二次的重要概念說明可利用兩個時段;第三次若須配合自然科進行社區調查,則可安排六個時段以上。
  大時段教學的優點就在於使課程時間表彈性化,便於教師調整教學節奏,變化教學活動。學校活動的安排也能機動調整。如此一來,可以真正讓時間來遷就教學,而不再是由教學遷就固定的時間。大時段教學無論對學校行政的安排或教室課程的規劃,都有較大的彈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大時段教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